来美国一年半多了,虽然我就读的密西根州立大学传媒学院距离底特律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但直到2008年1月我才第一次来到底特律,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在2008年北美国际车展实习的机会,主要是帮助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吉利做一些翻译接待的工作。看到网上有些讨论中国汽车离美国到底有多远的文章,其中提及了中国参展的厂家都聚集在地下室,多少让人有些别扭的感觉。我倒不这么认为。
吉利的展厅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距离车展的主入口不是很远,位于一层的通道(Concourse),面积不是很大,陈列了两辆车,一辆是吉利主打的汽车远景(Vision),一辆是颇具怀旧风格的伦敦出租车(LondonTaxi),吉利的新闻发布会就在这里召开的。吉利的主要展厅(就面积而言)是在地下,陈列了四辆车,包括金刚(hatchback),自由舰(sedan),中国龙(Coupe),还有一辆Hybrid轿车(HIFUN)。这部分展厅有比较大的会客区域,大部分的媒体采访,以及一部分商务会谈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地下展厅,似乎让中国人的心理多少有些疙瘩。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奔驰、宝马那样,进入一层的主展厅呢?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和韦恩郡(WayneCounty)首席执政官(Executive)罗伯特?费卡洛(RobertR.Ficano)曾经在交谈中提及此事。作为当时两人的翻译,我应该算是第一手资料的接触人了。费卡洛很明确地说,能否进入位于一层的展厅,是由参展的汽车制造商在美国的汽车销量决定的。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在北美汽车市场有实际的汽车销售的汽车制造商,才有可能进入一层。由此可见,对于在美国市场并没有实际销售的中国汽车来说,也就不可能被安排进入一层展厅了。
无论这个理由是否“冠冕堂皇”,作为一个读广告专业的学生,我个人觉得这个理由非常的合理。试想,若是真把名不见经传的厂商放在显眼的地方,参观人会不会质疑车展的权威性呢?这里其实并不涉及歧视不歧视的问题。所以,中国汽车要想真正出现在北美国际车展的主展厅,首先要做的是把汽车卖到美国市场来。
自从1月13日的媒体日开始,各国媒体都不约而同地问着同一个问题,吉利打算什么时候把汽车卖到美国来?吉利的回答被美国的一家报纸甚至用了“高深莫测”(enigmatic)来形容。李书福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不同的时间,2年、3年抑或是5年。对于汽车这样一个需集技术大成的和持续售后保障的产品,远渡重洋登陆一块新大陆并非易事。
美国ABC驻密西根首府兰辛(Lansing)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过吉利之后,也曾接受了北京两家报纸记者的采访。他认为,相比过去,今天的美国汽车市场已经是多元化的了。他说,20年前,没有人会在密西根州这个地方开日本车,没有人可以自己开着一辆丰田汽车,同时他自己的父亲在为福特生产汽车。可如今,人们可以很公开地谈论自己喜欢日本车。这种对外国汽车的普遍接受程度,对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
李书福在面对很多家媒体采访的时候都提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吉利的战略转型。曾经,吉利的目标是生产大家都买得起的汽车,而今,吉利致力于生产拥有高技术含量的安全汽车。前国际汽车工程学会会长JackThomp鄄son在与李书福的会谈中,很赞赏吉利的这一战略转型。他认为未来的汽车工业一定是依托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以及计算机辅助生产之上的。同时,他也提及汽车制造需要大量的资本的投入,这对于一个私人企业来说,是极其不易的。中国的汽车要在技术上有质的飞跃,才能与其他国家的汽车制造商抗衡。
华尔街时报的记者在采访李书福后,谈及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吉利拒绝了克莱斯勒的合作邀请。因为克莱斯勒要求吉利改用克莱斯勒的牌子作为获得投资的代价。李书福始终坚持吉利的汽车要进入美国的市场,一定要用“吉利”自己的牌子!(李昂)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