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面对WTO争端解决专家组在中期裁决中,就“有关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作出不利于中国方面的裁决,中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反应不一:一些因生产转至中国而陷入窘境的外国汽车零部件商认为此项初裁将为其带来转机;而中国汽车零部件商则表示初裁产生的影响不会太大。不过,专家们称,不论终裁如何,降低成本、提升销量才是各企业的共赢之选。
跨国供应商的两种表情
WTO争端解决专家组作出不利于中国方面的裁决,这表示了在这桩有关汽车零件的争端中,天平倾向于美国、欧盟和加拿大一方。众所周知,欧盟、美国、加拿大三方声称,中国于2005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进口等于或超过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即25%;而若单纯按零部件进口计算,关税则为10%,差别甚大。
包括美国的德尔福公司(曾是通用汽车的零件供应商)和德国的博世有限公司等在内的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认为,中方的一些政策可能阻碍了汽车厂商在中国装配的汽车上采用进口零件,这种情况促使汽车零件生产商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令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工人丢掉工作。而对于WTO争端解决专家组作出不利于中国方面的裁决,他们认为或将为其带来转机。由于WTO对外公开的正式报告将在3月份公布,这些公司均表示将密切关注。
不过,事实上,博世、德尔福、伟世通等多家跨国零部件巨头均早已在中国市场建立了独资或合资公司,生产成本甚至大大低于其在本国当地生产再向中国出口。
“其实WTO的初裁,对中国公司这边的影响是不大的。国内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配套,基本上都是供给国内的整车厂,有的甚至从中国出口到其他海外市场,进口则基本很少,所以影响不大。”这些跨国零部件汽车巨头中国公司的工作人员均对记者表示。
本土供应商做大成本优势
“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水准,虽然尚不能提供奔驰、宝马等高档汽车以及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但总体上技术水平正在大幅提高,而且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关键零部件技术与市场已逐步向中国转移,因为国内的生产成本很低;中国汽车零部件已开始大举走入国际市场,并积极参与国际汽配行业的兼并整合。”昨天,浙江万向控股集团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分析人士认为,即使受到WTO的裁定影响,中方调整了有关政策从而降低了部分零部件进口的关税,这无疑将在客观上使得一大批在中国设有合资整车公司的跨国汽车制造商大举采购其本土惯用的汽车供应商产品,而这些产品的涌入将在一定阶段内,大大冲击国内原有的供应商配套体系;但长期来看,随着国内汽车制造商(除奔驰、宝马等高档车制造商外)纷纷加大了本地生产的国产化力度,加上国内汽车价格一降再降,为保持利润率,转产中国并提高国产化率显然是不该绕行的捷径。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补充认为,尽管在中国国产零部件要比仅进口(即使关税得以降低)方式更有利于降低成本,但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的技术能力、装配质量还与高档车在其本国的产品质量水准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提高配套水平也是摆在国内供应商们面前的一大考验。(蒋婷婷)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