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双环汽车因为涉嫌“抄袭”奔驰宝马的车型一事再度闹得沸沸扬扬,在从和本田C-RV的“抄袭”官司中胜诉而出的双环汽车这次弄出的“小贵族”和“CEO”一下子让奔驰宝马这两大巨头都对其表示了强烈关注。
肉麻不能当有趣,“抄袭”不是生产力
近日,双环汽车因为涉嫌“抄袭”奔驰宝马的车型一事再度闹得沸沸扬扬,在从和本田C-RV的“抄袭”官司中胜诉而出的双环汽车这次可谓是再接再厉,弄出的“小贵族”和“CEO”一下子让奔驰宝马这两大巨头都对其表示了强烈关注,这家即使在中国汽车市场也不知能排到第几流的汽车企业,其“出位”水准实在让人佩服。
“小贵族”和奔驰smart,“CEO”和宝马X5,四者之间到底是“模仿”还是“抄袭”?因为官司现在还没打,笔者不好置喙,但很多人,包括笔者本人在内,要想把它们分出谁是谁,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奔驰对它们之间的评价是“显而易见的相似”,这是严谨的德国人在郁闷之后给出的评价,想想人家老外风格就是高啊,这话要换成咱们来说,包不准又得是那一句:“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现在,很多人在关心这个官司会不会打?会在哪里打?结果会怎么样?我倒觉得这些统统都已经不重要了,结果只是过去某些事情的结果,它已经过去了,但后果却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看看奔驰宝马对“小贵族”和“CEO”表示强烈关注的后果吧。在华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如果一辆酷似Smart的轿车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但它其实并不是Smart,而是通过不完全合法的手段生产出来的抄袭车款,这不太好。”相比之下欧洲媒体的指责则更加直接,整个中国的汽车产品和产业都成了他们指责和怀疑的对象。
去年的法兰克福国际车展,陆风“碰撞门”事件让中国汽车伤了一次心,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抄袭门”事件又让中国汽车成为不光彩事件的主角,在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车展中屡屡出事,对正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汽车来说,实在不是好事情。当年的日本车,就是因为早期在和欧美车的碰撞中技不如人给戴上了“安全性差”的帽子,半个世纪都过去了,日本车“安全性差”的帽子还是摘不掉,这么一想,你就会觉得双环这事做得实在是不厚道,一个人不打招呼偷偷溜出去赚了点小钱,却搞得大家都得跟着买单。
总之,肉麻不能当有趣,“抄袭”不是生产力,要想实实在在赚钱,就得扎扎实实做人。
模仿不能忘记安全
中国有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当一些自主品牌经过模仿的初始阶段,吸收和消化了国外技术以后,战战兢兢拿出第一份作业,收获的往往不是喝彩和鼓励,而是不怎么好看的销售数据;另外一方面,有些自主品牌干脆放弃了设计,原原本本的“搬”来国外成功的车型,抄袭到几可乱真,但这些车型总有消费者顶力的支持,销量还不少。双环就是以“抄袭起家”最为典型的例子,据说下一款车还想模仿保时捷的跑车。
我一直支持有限度的模仿,模仿的同时要学习并进行消化,丰田、本田、现代都是靠模仿起家,并不影响他们发展成为国际巨头。奇瑞QQ是在大宇Matiz基础上进行逆向研发,比亚迪F3模仿的是丰田的花冠,他们都花了心思去模仿,模仿出来的车型至少是辆安全有保障的车型。
但双环不是,为了赶时间,他们把该省的步骤都省了,像“攒机”一样攒出一台车型。攒机是指电脑发烧友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CPU、主板、显卡等配件自己组装出一台电脑,性能可以保证,价格也会便宜很多。然而,这种“攒机”理论应用到汽车上则要非常小心,汽车不同电脑,电脑烧了至多亏点钱,但汽车一旦烧了,则直接关乎人命。
双环小贵族从设计到量产的短短一年里,换了三台发动机,先是奇瑞,后来改成了东安,而通常,一款新车单单发动机匹配就需要一年的时间;这还不止,原本Smart的后驱,到了小贵族就变成前驱,没有底盘和悬挂,干脆直接拿北斗星……双环就是这样东拼西凑,拼出一台车型,让人担心的是它的安全性。
汽车不单单是完成设计就完事了,还需要发动机匹配、安全测试等一系列系统的工程,最后还要在各种环境下进行整车测试,没有跑几十万公里,是不敢拿到市场上的。福特首席设计师曾举了个例子,汽车悬挂的弹簧都有一个寿命,通常用拉伸的次数来衡量,负责任的厂家会把这弹簧放到专用的机器上进行反复拉伸,更负责任的厂家会把这弹簧装到整车上,不断地去跑,一直跑到弹簧超过极限,再来判断它是否符合要求。造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模仿不能忘记安全,要不然,只能空有一个美好的外观,而没有人敢去买敢去开。
“垫脚石”
笔者有一次去一个小商店买矿泉水,很自然选了本地的一个矿泉水牌子“怡宝”。喝了两口,随眼一看,却赫然发现是一个外观包装相似度高达99.9%的仿冒产品,唯一的不同是品牌名字是“愉宝”。一时间把我弄得又气又乐:气的是喝了“假水”,乐的是这个“假水”仿冒得真够直接大胆。商品社会,抄袭无所不在。无独有偶,这个现象在汽车业界也成为了一个话题,有趣的是这类话题的主角基本上是本土品牌。
毋庸置疑,双环小贵族的外形绝对迷倒一堆女性。再想想,它的外形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与国外相当热卖的奔驰Smart颇有“孪生姐妹”的感觉。据本地的一个经销商表示,首批的几辆车刚到货不久,就几乎被抢购一空。一款车,靠外形就可以如此有市场,足以说明双环汽车勇于冒险模仿Smart外形的源头。不过,风头太过的后果,终于引起奔驰的不满。与此同时,双环CEO也因为过于神似宝马X5被宝马盯上。
综合近年的情况看来,在没有经验没有实力没有技术之前,“抄袭”或模仿成为部分汽车厂家打造品牌度、打开市场的一种便捷途径,也是一块迅速打响品牌知名度的“垫脚石”。当年,奇瑞QQ也正是被质疑抄袭通用的SPARK,备受关注。有一位双环的经销商私下对笔者说道:“这种借鉴式的抄袭,赚足眼球,对销量很有帮助。”他甚至认为:对于实力薄弱的本土品牌来说,最初不模仿就没有进步;在模仿之后,能够不断改进,不断提升品质,就是进步。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了今天,一味模仿抄袭只能说是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的悲哀。鲁迅的“拿来主义”说得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适当借鉴,并无何不妥,可惜的是现在部分汽车厂家,借鉴了外形,精华和核心内容却依然停滞不前。
一辆车的外观能抄袭,但是核心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技术却抄袭不了。就像笔者喝的那瓶“愉宝”,自看清楚之后就被直接扔到了垃圾桶。毕竟,这瓶中的水质令人担忧,一两元钱事小,对身体产生的危害却是大事情。车子外形很容易就可以抄一抄,改一改。但内里如何,汽车厂家向消费者提供了多少品质保障?尤记得奇瑞QQ当年凭借外观轰动之后,多少质量问题被消费者诟病。
有的厂家利用这块“垫脚石”跳上了更高的平台,是因为它在借鉴和抄袭之后,迅速进步;而有的厂家在这块“垫脚石”上依然摇摇晃晃,是因为它只满足于走捷径。
不能无耻到这种程度
当然,模仿不一定就要被禁止。因为合作的关系,中华轿车借鉴了宝马、一汽红旗采用了丰田技术,奔腾甚至用了马自达6的底盘,海马汽车采用了马自达的平台,这些都是允许的。我们需要反对的是赤裸裸的抄袭。
双环旗下刚刚上市的小贵族居然引起了德国总理的注意。8月底正在中国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28日在中国科学院演讲时表示:“现在突然出现一款酷似‘Smart’的汽车,如果这属于非法抄袭就非常不好。”默克尔表示,德国将公开提出这种剽窃和盗版的问题,并强调说:“这种行为不仅对相关的外国公司非常重要,而且也会损伤中国汽车的独创性。”
双环的胆大包天是有原因的。国人对于“抄袭”的态度模棱两可,还有更甚的是,好像不支持抄袭就是不支持自主,抄袭变成了正当的行为。
双环称自己的车是有知识产权的,并不是模仿的,但这种解释太苍白了,我想几乎没有人会相信,每款车都太像了,一点创意都没有,如果说不是抄的话只能称是抢了。
暂时的模仿并不可怕的,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内乘用车工业的起步阶段,模仿是个原始积累阶段,经过这个阶段后,要迅速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双环稍早一步的奇瑞、吉利也曾走过了模仿阶段,但形成了自己哪怕一点的开发能力后就已经成长为国内的主流企业,抄袭上瘾的双环基本上还在原地踏步,似乎还不亦乐乎。双环汽车一而再、再而三的全盘照抄,似乎失去了应有的廉耻之心,套用一句不客气的话说“不能无耻到这种程度”。
当然,模仿不一定就要被禁止。因为合作的关系,中华轿车借鉴了宝马、一汽红旗采用了丰田技术,奔腾甚至用了马自达6的底盘,海马汽车采用了马自达的平台,这些都是允许的。我们需要反对的是赤裸裸的抄袭。
因为抄袭和质量问题,“中国制造”的名誉目前正经受着空前的考验。我想,双环还在出口和参加国际车展,国内的有识之士不应该让双环这颗“老鼠屎”坏了中国汽车工业乃至“中国制造”的名声。
也谈“拿来主义”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谁都不愿意沉下心来,自主创新,厚积薄发,沉淀个几年几十年,而是想着如何不劳而获,一夜成名。
鲁迅先生曾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曰《拿来主义》,在文中,他写道:“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当年他谈的是文艺界创新的新思路,放到今天的设计界来看,同样具有意义。
双环继“小贵族”孪生“奔驰Smart”之后,再度爆“抄袭事件”,看来这个企业是完完全全误解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以为单纯地找家世界知名汽车企业,挑款最易模仿的小车“拿”来为己所用,就是运用了“脑髓”,放出了“眼光”,可谓贻笑大方。
小贵族事件出来以后,双环已经遭到了国内外媒体、群众的一致抨击,但其并无悔意,仍然继续“有脑髓”“有眼光”的拿,这不,又惹怒了宝马,其CEO车型基本上就跟宝马X5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更夸张的是,双环还欲携这两款“重量级车型”参加2007法兰克福车展招摇过市,也难怪奔驰宝马两大厂商龙颜大怒,非整整这个酷爱“模仿秀”的厂家不可。
记得日前我在采访奔驰S600设计师时曾问过:如何评定设计界“借鉴”的尺度。该设计师大谈了一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的自我品牌效应该如何延续,对于“借鉴”一词,或许真用不到奔驰身上,他们所需要考虑得更多的,也许是“反借鉴”。而反观国内新兴成长起来的汽车企业,并没有如奔驰般悠久的历史,也没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设计资源,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谁都不愿意沉下心来,自主创新,厚积薄发,沉淀个几年几十年,而是想着如何不劳而获,一夜成名。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之下,必定拿不出好货色,只能靠偷瞄两眼别人的设计,拼凑几个世界造型来博取喝彩。自然而然,简单又轻松的“拿来”是这些企业一炮而红的首选之路。
我等愚钝,窃以为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指不要别人施舍的破东西、坏思想,而是要“借鉴、消化、吸收,到再创作”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这是一个创新过程,而不仅仅是“抄袭”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双环之流的做法,实在是让国人为之汗颜。
只是可怜了长眠地下的鲁迅先生,假使得知后代子孙们如此误会他的好意,不知道是否还想蹦达起来,再写一篇檄文伐之。
想说就说
“我对汽车很有感情,有关汽车的活动,我经常参加,几乎没拒绝过。我个人一直都喜欢欧洲名车。我认为欧洲车,大气、流畅、有安全感,像德国的奔驰、法国的雪铁龙,感觉绝对沉稳,我们女孩子感到很安全。”
——香港明星陈慧琳在四川富顺演出时谈起了自己的汽车观。
“现在我们加的国Ⅲ油看着有点发黄,而国Ⅳ油在祛除了硫等杂质后,颜色接近透明,有些像水。”
——燕山石化副总工程师丛煜这样形象地描述将于2008年1月1日在北京上市的国Ⅳ油。
“现在卖得较好的车蜡,我们对外批发是6元多一瓶,进到零售店时,估计价格就卖到12~15元了。如果是那些销售量大,又是长期客户的零售店,我们还能优惠。”
——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中国汽车用品(全球)采购交易会上,一名参展经销商说。
“调整不多,基本上加不了多少钱。我一个月的月供本来就是2000多元,多出来的利息也不过十几块钱。”
——正在办买车手续的张先生说。近日央行频繁加息,但加息对消费者购车影响甚微,消费者购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事”,考虑的主要是汽车的性能和价位等因素。(贺江华 周伟力 邓莉 王灿彬 陈鑫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