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中国100多个城市参加的“国际无车日”,不过对于上海和北京来说,都显得收效甚微。这样的主题日,更像是一次喊口号般的道德自律,但活动的意义或许也正是这种“自曝其短”的尴尬——如果不坐车,我们还能靠什么出行?如果没有强大的公共轨道交通作为支撑,如果公交不优先,无车日就更像是一台空中楼阁中的作秀,想“煽情”都无处可煽。
9月22日当天,在北京倒也贴合了每月22日的“汽车排队日”主题,因为车确实排队了,只是依然在街上排着堵着。可能是临近中秋,再加上22日是双休日,“无车日”反而成了“堵车日”——那天晚上7时45分,北京市交管局实时路况信息显示,这些正在市区主干道上“排队”着蠕动的车辆,时速只有约20公里/小时。平时的双休日,到了这个时间,拥堵路段大概是四五十条,而偏偏22日那天,拥堵状态的路段居然翻了倍,有将近80多条!
少开私家车的好处,这里面的道道谁都懂,可为什么就不能“做的比唱的好呢”?因为实在有点“选无可选”的苦恼,北京8家环保组织趁着这次“北京无车日”联合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将近80%的人都觉得公交车太拥挤。同样是堵车,在公交车前胸贴后背,在自己的私家车里还能屁股沾座开空调听音乐,那还是干脆让私家车载着我排队吧。
这也难怪,在北京的高峰时刻,出租车、私家车的速度如果是20公里/小时,公交车由于停靠站多,平均速度只有10公里/小时,坐公交车的确是“极端悠闲人士”才会选择的出行方式。相映成趣的是,在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如伦敦、巴黎、东京的公交出行分担率高达70%至80%,而在我们国家,这个数字连10%都不到。而且很多城市还花大力气,想方设法增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如瑞士苏黎世,所有交叉路口都装有特殊感应器,保证公交车通过时永远是绿灯。
不过,北京的公共交通建设最近也有了好消息。10月7日,一条从南到北的地铁5号线,将让北京真正进入现代的“地铁时代”。这条“后起”的地铁线肯定能把原先不少的“打车族”变为忠实的“地铁客”。虽说高峰时间地铁里的拥挤程度往往比公交车“更上一层楼”,好在新机车的空调一般都足够强劲,所以乘坐地铁还算是“忍一时海阔天空”的精明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