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系统的经验已经表明,解决“无车日”的最终途径在于公交系统,而不是想方设法堵塞私家车。
我们这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手头好不容易有点积蓄要买房却碰上了房价飞涨,刚想买车以提高生活质量却碰上了“无车日”(不让私家车上路)。我想不少刚拿到车的新手手心发痒,想出去兜兜风,却不能上路,真是郁闷。本人还没有车,所以暂时体会不到从“有车到无车”生活的痛苦。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无车日”有总比没有好。“无车日”的意义,贵在向乘驾人和公众传达一种绿色的健康的交通理念,培养大家节约能源、爱护环境、顾全大局的自觉意识,笔者担心的是,不少人士把它当成随大流、走形式,过后照样我行我素,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就像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遭遇“形式危机”。
笔者所担心的是,1年有365天,52周,“无车日”只有一周,那么其他51周怎么办?毕竟是1:51的关系,后者才是大头,面对日益增长的车辆,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敢拍胸口称,已经准备好了。
事实上,此次“无车日”针对的矛头是迅速增长的私家车,倒霉的是刚买车的“小民”,还没享受新车乐趣,不得不暂时将新车锁在车库。笔者认为,要解决“无车日”之后的交通,“炮口”应该对准公车。据统计,全国的公车有数百万辆,每年各级政府官员公车私用费用在2000亿~3000亿元,而且,许多公车用于公务的时间仅占1/3甚至更少,其余时间被用于私事上。更为可恨的是,某些挂着各种特种牌照的车辆在街上横冲直撞,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
解决“有车日”问题最终还是回到公共交通上来。中国城市人口密集,道路增长的速度远不能赶上车辆增加的速度,道路越来越拥挤是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目前,许多城市的道路交通政策是明显向小汽车倾斜的,包括道路规划、停车场等,虽然每年新增成百上千亿元的投入,但绝大部分受益者是小汽车。那种实用的大容量公交车以及为其专门建设的专用快速车道,真正在几个城市里有呢?耗资巨大的地铁工程让不少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
国外城市系统的经验已经表明,解决“无车日”的最终途径在于公交系统,而不是想方设法堵塞私家车。试想舒适的地铁能直达,谁还愿意多花钱开车上班?既耗“银子”又费神。(王灿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