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低档、低质负面印象 小排量车在尴尬中起步
2008年01月07日 12:26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在中国,汽车进入个人消费市场的历史是从小排量车开始的,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对汽车形成的特殊认识造成“低档”、“低质”等负面印象成为小排量车开启中国个人汽车消费市场辉煌的“附产物”。
早期国内轿车清一色的作为政府和企业公务用车出现,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为数不多的几款车型帮助国人形成了对轿车的基本认识。而受当时的技术条件制约,类似伏尔加、上海等标准公务车的发动机排量均在2升以上。
随着经济开放,国人开始接触到由私人购买的车型,但受到购买力的制约,这些车型基本都是尺寸狭小,配置简单的“便宜货”。比如80年代从波兰进口的菲亚特126P微型轿车,排量0.65升,是标准的小排量车型。该车除了在一些地方被当作出租车使用外,也是当年少数“富人”的工具,出现在街上总会令人羡慕不已。但即便是用那时的眼光衡量,这款车的技术参数和“上海”、“伏尔加”等官车相比也非常“寒碜”———双缸风冷发动机最大功率只有17.6千瓦,最高速度105公里/小时,从静止全力加速到这一极限要耗上50多秒。
随后的时间里,更多的私人购车或小企业购车的需求出现,不仅是在个人消费市场,包括夏利、华利、昌河、吉林等在内的小排量车更是在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在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是受制于购买力,微型轿车和微型厢式货车(微面)仍是满足这部分市场的主流。而这些“便宜车”搭载的发动机无不是排量不足一升的小排量发动机。
与此同时,国人还没有建立以“紧凑型”、“中型”等称呼划分车辆级别的概念,因此价格便成为划分车辆级别的简单工具,而排量作为与价格正向相关的数字,很快就和档次挂钩,并成为划分车型级别的一种方法。
【编辑:赵婕】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