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汽与南汽最初争相购买罗孚汽车资产闹得势同水火,到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在去年上海车展上发出明确希望两家联合的信号,再到政府和国资委推动这两家地方大型国有企业顺利合并,上汽和南汽终于冰释前嫌,渴望实现双赢。
2007年12月26日,上汽集团和南汽的合作终于尘埃落定。按照全面合作协议,跃进集团的汽车业务,即南汽业务全面融入到上汽旗下,其中,整车和紧密零部件业务注入上海汽车(上市公司);其他零部件和服务贸易资产进入“东华公司”,该公司由上汽集团和跃进集团合资成立,上汽拥有75%股权,跃进拥有25%股权。作为代价,跃进获得上海汽车20.95亿元人民币,并取得上海汽车3.2亿股股份,占上海汽车总股本约4.88%。
名爵和荣威应如何并存?
究竟是应该像PSA旗下的雪铁龙和标致一样作为一个母品牌下共存的两个子品牌,还是像以前那样始终作为独立的两个母品牌出现,以及销售渠道的运作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最终,双方协商的结果是要保留名爵与荣威两个品牌,而如何整合、如何发挥效应成为了不小的难题。
尽管两者渊源相同,但在中国市场上,名爵偏向于运动活力的风格,而荣威偏向于中规中矩的绅士风格,而借此重新定位这两个品牌将要面对的细分市场,适当拉大两者的差异化,或许是种好的解决办法。关于未来MG名爵的地位问题,南汽提出了“三不变”原则,即保持MG名爵项目法人地位不变;保持MG名爵品牌今后的税收地位不变;保持MG名爵的注册地不变。南汽高层曾多次公开表示,共同发展名爵项目,是双方合作的底线。
南汽因为资金吃紧,稍稍陷于被动,上汽对于名爵的投入力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名爵的发展速度和方向。但从整体来讲,MG名爵不仅品牌更具优势,而且名爵后续产品也比较丰富,理应得到优先发展。
商用车能否盘活?
虽然上汽、一汽和东风同为“三大家”,但商用车一直是上汽的短板。2007年前三个季度,上汽共销售乘用车113万辆,市场份额达25%,但商用车仅实现销售38610辆,市场份额仅为2%。而同期,一汽集团在商用车市场的份额达到11%。商用车市场的增长和利润的相对稳定,使得一直觊觎中国汽车老大位置的上汽如坐针毡。在乘用车领域成功收购双龙、推出荣威之后,上汽将事业更急于向商用车领域拓展。
目前,上汽已经联手依维柯,与重庆重汽签订协议,合资设立商用车投资有限公司,同时收购重庆重汽集团所持有的红岩汽车67%的股权,建设规模为年产4万辆商用车,并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资2.1亿元,建立商用车技术中心。根据上汽集团内部估算,完成这一系列收购和布局后,上汽在商用车的产销可达到14万辆左右,与一汽17万辆的规模非常接近。然而,上汽在商用车领域的经验尚浅,能否将商用车做到乘用车的成功,还需拭目以待。
菲亚特前途羁绊?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南京菲亚特亏损一个多亿,已经资不抵债。而每个月区区数百辆的销量数字,着实让人心寒。
在上海汽车股东大会上,上汽明确表示希望从南汽能够接到干净的资产,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坚定表示:“烂的苹果是不能变好的,只能扔掉。”似乎说明菲亚特已经到了让人嫌弃的地步,上汽和南汽都希望尽快甩掉南京菲亚特这个包袱。而南汽和菲亚特8年多的“姻缘”,最终在“上南合作”的前夕悄然画上了句号。
2007年12月23日,菲亚特与南汽这两个合作8年多仍未形成默契的搭档最终分道扬镳,南汽已经找到了上汽这位新搭档,而菲亚特与奇瑞的关系也日渐明朗。2007年8月6日,菲亚特汽车集团与奇瑞汽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按50:50出资成立合资公司生产乘用车,计划于2009年投产,预计年产量为17.5万辆。随着南汽与菲亚特的分手,奇瑞准备“迎亲”的速度正在加快,奇瑞汽车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金弋波说:“明年奇瑞肯定会与菲亚特签署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成立的合资公司将生产包括菲亚特、奇瑞和阿尔法·罗密欧在内三个品牌的车型,而计划进口的三款菲亚特车型(Linea、Bravo和Grand Punto),也有望在“试水”后实现国产。”
新的产业格局即将形成?
国家发改委的态度是明确的,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兼并重组,国家将着力培养1到2家年产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集团,形成若干个年产100万辆的重点汽车企业。
2007年前11个月,其车产销排名第一的是上汽集团,销量1386547辆;第二位是一汽集团,销量1308576辆;第三名是东风集团,销量1018389辆。也就是前两名销量很接近,而去年11月当月销量一汽超过上汽。这说明当前上汽的集团规模优势并不明显。接手南汽后的上汽集团不仅能够扩大销量优势,同时能够弥补其在商用车领域的“短板”,理直气壮地成为全系列的头号制造商。作为东风集团,若能够和哈飞联合,一年的销量将达到140万辆,这对一汽集团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一汽集团由于夏利等小排量车型销量的日趋黯淡,或许将退居第三位。
在自主品牌方面,获得名爵以及相关知识产权等资产后的上汽,也将更有底气,在发展速度和实力方面,都将超过现在的自主品牌企业,成为自主品牌新的领跑者。
另外的冲击来自成本方面的整合优势,上南合作后,长三角地区的整合配套优势将进一步发挥,这不仅对上汽和南汽有好处,也惠及整个长三角地区。(姜赫然)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