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通用宝骏换股权:上汽部署自主三重门

2010年12月22日 15:1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通用的中国应景策略

  随着11月28日首款自主品牌轿车“宝骏630”在广西柳州下线。这曾经是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的造车情结和外方股东通用汽车希望获得更多SGMW股权之间的利益博弈。

  于是在“宝骏630”下线的同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通用汽车默认已和五菱集团达成一致,收购其手中10%的股权;作为回报,持有更多股权的通用将源源不断地对SGMW输入全球的技术。为了保护通用在华另一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利益,通用输入的是最适合SGMW“低成本化运作、高性价比竞争”的技术。

  宝骏成了超脱了地方政府的一意孤行,而成为了解决股东三方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

  最早希望SGMW发展乘用车的是广西省政府。早在2007年,广西经委会副主任汪春伟就曾公开表示,上汽通用五菱要建立1.6升以上的中级轿车开发平台,力争中级轿车在2009年投放市场。柳州市政府规划也提出,到2012年,将形成年产20万辆中级车的汽车产业规模。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汽车产业的到来,不仅能吸引整车厂本身,还能借此吸引大量的零部件供应商前来。实际上,就在“宝骏”品牌发布的几周以前,上汽集团副总裁沈建华率领一支20多个总经理的队伍到达柳州。“宝骏”乘用车品牌的到来,将直接吸引来自上汽零部件供应体系的供应商前来落户。

  不过,显然SGMW的中级车之路之前走得并不顺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通用此前一直对目前国内两大乘用车企业——上海通用与SGMW错位竞争的局面表示满意,并不愿意打破现有的平衡格局,通用对SGMW的定位是专注发展微型车,一度有过将SPARK纳入上海通用雪佛兰品牌的计划。

  大股东上汽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在上汽收购五菱股权前,就已布局了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两家乘用车合资企业,此后又通过收购英国破产罗孚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规划了乘用车全系列车型。加上本身也没有这方面多余的技术,对于SGMW发展乘用车一方面没有迫切性,另一方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SGMW是“中中外”模式的合资企业,其中上海汽车占50.1%股权,第二大股东通用汽车目前持有上汽通用五菱34%,国有的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剩余的15.9%。随着SGMW本身业务的扩大,SGMW这块利益也成为通用垂涎的对象,通用早就提出要增加更多股权,不过因为地方政府把中级车作为交换条件,通用迟迟没有应允。

  定位雪佛兰荣威之下

  12月20日上海通用在广州发布了全新SPARK(斯帕可),该款车在中国市场的售价高达7.78-8.88万,价格已接近主流的A级车,SPARK于今年上半年北京车展时宣布花落上海通用雪佛兰品牌,与此前SGMW时代的SPARK不同,SPARK归属雪佛兰后走上了高端。

  SPARK定位改变正是体现了通用的战略,即两个合资企业仍将保持错位竞争的原则。“中国汽车市场今后有40%增量是集中在入门级的车型,像现在国内有一些品牌也是集中在这里,像比亚迪、奇瑞,这块市场非常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上汽集团总裁陈虹之前认为,上汽要继续保持市场份额的话,势必要进入增量最大的细分市场。但是目前通用和上汽都没有可以与之较劲的车型。

  上汽的荣威虽然是自主品牌,但有别于其他纯粹的自主品牌,其中高端的定位不可能与奇瑞、吉利、江淮等自主品牌在一个级别上竞争。而如果荣威也做低端车,不符合上汽打造中高端品牌的初衷。只有宝骏最合适。

  对于通用来说,通过宝骏也使其原有平台和技术得以消化。宝骏630是在上海通用老凯越平台上打造。虽然最终的定价没有公布,但是有业内人士推测,上海通用新赛欧宣布低于6万元的价格进入市场,要继续保持错位竞争的格局,SGMW的定价不会高。这使其很可能成为通用旗下与这些低端产品竞争的法宝。

  SGMW将来会在宝骏旗下每年推出一款产品,包括SUV、MPV等车型,五年之内覆盖A级、A0级、A00级车。车型将与上海通用享有同样待遇——即原型来源于通用技术,采取联合开发方式进行产品研发,其研发、制造、配套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全按照通用汽车的全球制造体系和标准进行。

  而在通用和上汽的全球战略中,宝骏也作为重要的战略车型。在去年年底上汽和通用的协议显示,未来亚洲市场的主力产品,主要将从SGMW输出。“宝骏研发之初就做好出口的准备,”沈阳的想法是,未来宝骏的出口绝不仅仅是整车出口方式,我们正在酝酿技术转让的CKD方式(组装方式),这样可以收取海外技术转费用。(俞凌琳)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