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企业集结“自主品牌”意在低价抢市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合资企业集结“自主品牌”意在低价抢市场?

2010年10月12日 14:58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广汽本田的自主品牌“理念”到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再到东风日产的“启辰”,似乎一夜之间,合资品牌都开始打造起自主品牌来。

  合资汽车公司出自主品牌,究竟要打什么样的牌?一方面意见认为,市场换技术的道路失败之后,中方选择另外一条“技术自主”路线;另一方面意见认为,合资企业发布自主品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意的是传统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

  “自主品牌”集中上马

  上汽通用五菱发布的“宝骏”是最早投入运营的合资公司自主品牌,第一款中级新车将于今年11月中旬下线。

  宝骏的原型来自别克凯越,指向10万元左右的中级车市场。上汽通用五菱目前已经与300家经销商进行了洽谈,希望在宝骏上市时建立起强大的经销网络。

  宝骏的快速运营,让其他合资品牌迫不及待。

  日前东风日产已经发布自主品牌“启辰”,预计该品牌将于2012年正式投入运营。东风日产称这为合资车企未来发展给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路径。

  据相关消息,长安福特、北京现代、广汽丰田、东风本田等合资企业也将推出自主品牌,在神龙汽车和长安PSA未来发展计划中,成立自主品牌更是未来发展重要的战略。

  大规模上马“自主品牌”,合资品牌意欲何为?

  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自主品牌的界定不是很清楚,合资品牌发布自主品牌其实满足了中方和外方的双面需求。”

  陈文凯认为,从中方角度看,这是对“市场换技术”道路的变通。本土自主品牌的快速崛起,如奇瑞汽车和吉利汽车的成功严重打击了合资企业路线的坚持者。“市场换技术”路线的坚持者希望依靠这条路线继续打造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

  陈文凯说,“从外方战略看,一些老车型仍然有市场,若将原来的品牌价格降低,会影响到母品牌影响,若推出新品牌来卖,则符合跨国企业的市场战略。”

  合资企业尝试自主其实早有端倪,最早一种是车型研发和设计上的自主。一汽大众新宝来和上海大众朗逸两款车型都是由合资企业完成设计,企业拥有独立的自主权,但仍然挂着大众的标识。

  陈文凯认为,合资品牌并不是真正的自主品牌,“外方肯定不希望合资公司在国际市场与母品牌进行竞争,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合资企业就没有独立性,就不能称自主品牌。”

  围剿与反围剿之战

  实际上,合资企业发布自主品牌在满足“市场换技术”路线坚持者的同时,也满足了跨国汽车企业对自主品牌的“围剿”。

  9月底,江淮乘用车营销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华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合资品牌建自主品牌:“这实际上是合资品牌对自主品牌的围剿,他们打完第一枪,肯定还会有第二枪,自主品牌的处境将更加艰难,未来两年是自主品牌的关键期。”

  李建华指的关键期,实际上是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集体投入运营的两年。这些自主品牌推出的车型都低于母品牌,目标针对二三线城市,这部分车型和市场恰恰是传统自主品牌的阵地。未来两年,大规模的“新自主品牌”投入运营,将向传统自主品牌开火。

  长期以来,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市场向来泾渭分明。自主品牌产品售价多数集中在3万~7万元市场区间,合资公司车型则集中在7万元以上价格区间,两者直面竞争并不多。

  近年来,以奇瑞和吉利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不断向中级车市场刺探,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交锋逐渐激烈起来,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一度从10%左右上涨到30%。

  陈文凯分析说,以自主品牌可以进入到更低价位的市场,实际上是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一次试探,自主品牌成功了对企业有利,失败了对企业没有太多影响。

  根据各家公司资料,广汽本田“理念”首款车型来自于本田思迪,上汽通用五菱宝骏首款车型来自于别克凯越,东风日产启辰首款车型则来自于日产骐达。合资自主品牌的实质是将老车型拿到中国换取低成本,从而进军低价格的汽车市场。

  毫无疑问,合资品牌的新自主品牌将冲击到传统自主品牌的生存。未来两年新自主品牌对战传统自主品牌,从本质上讲,仍然是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竞争。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