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华丽多变的商用车,让人联想起《变形金刚》中的擎天柱。这种联想,在2010年9月23日开始的第63届德国汉诺威国际商用汽车及零部件展(IAA)上被发挥到极致。
作为全球第三大商用车公司的曼集团(MAN),在本届车展上为其巴西工厂生产的车型专门辟出了大幅展位。
“金砖四国是我们的重要市场。”曼集团首席执行官乔治·帕赫塔-莱赫芬(Georg Pachta-Reyhofen)说。
两年前,美国雷曼兄弟倒闭,金融危机爆发。两年后,世界经济正经历缓慢的复苏。2009年12月帕赫塔开始担任曼集团CEO,他经历期间的种种变化。对于现在他有自己的理解:“两年前,经济提前进入衰退期,这在当时得到公认,那时候的心情跟现在是截然不同的。现在,客户都回过神来了,且心情愉悦,他们对新的高效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兴趣也提升了,曼可以为他们提供很多。”
这位55岁的工程学博士,有着浓密的眉毛和缜密的思维。他在2009年底上任后不久,即主持了曼集团对中国重汽(03808.HK)25% 1股的股权收购。
在本届IAA开始前的媒体日,帕赫塔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详述了和中国重汽的未来合作前景及曼集团的全球化策略。
中国攻略
《21世纪》:曼和中国重汽为什么选择股权合作而非合资的方式?
帕赫塔:与特定企业合资,是基于某一种产品的考虑,产品完成了,项目就完结了。但我们在中国追求的并不仅仅是这些。我们期望透过投资(中国重汽)母公司,使双方在新卡车系列生产领域拥有共同的愿景,让合作双方拥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建立一个真正的长期伙伴关系才是我们的宗旨,我们甚至已经在憧憬今后通过合作扩大双方的产品组合。
《21世纪》:那曼集团是否有增持中国重汽的计划?
帕赫塔:目前暂无增持中国重汽股权的计划。但是从理论上说,这是可能的,毕竟中国重汽(香港)是上市公司,重汽集团持有51%的股份,只是目前我们暂无计划。
在中国有很多强大的公司,如果把整个卡车市场比作是由100万个单位组成的,那么中国重汽就占据了其中19万或20万个单位,占据着2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位于中国一汽之后、东风之前。
我们很庆幸在欧洲能看到这样的数据:2010年欧洲市场的需求将达到约22万辆到24万辆,这个数字只是中国市场的四分之一。我认为这是对未来的巩固,特别是对那些没有合作伙伴的小公司。
《21世纪》:与中国重汽合作的卡车新品牌是否会出口印度?会建立新的销售网络吗?
帕赫塔:我怀疑会不会是印度。要知道在亚洲、非洲、中东和独联体国家,还是有很多市场的。这些都是我们的目标市场。市场需要的是高功率引擎,同时满足低成本高性能的强效车辆。我们需要新品牌,新卡车既不是用曼的旧品牌,也不是用中国重汽的老品牌。一个品牌就是对一种产品的区分,这种新产品是介于这两种品牌之间,针对新市场和核心市场。再加上曼和中国重汽出口的区域各有不同,采用一个新的不同品牌也比较妥当。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建宗】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