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0日电 日前,中国公民身份证法草案首次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个草案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证件名称由居民身份证改称公民身份证。从居民到公民,一字之差,意境全新。今天的法制日报发表署名谢远东的记者调查:身份证“变法”将给政府管理、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文章从身份证制度的瑕疵、政府管理制度的更新、身份证是信用社会的基础三个方面作了表述。
——身份证制度瑕疵:不在服务区的“公民”
当初,身份证——这个往往被随手丢在抽屉角落的卡片,今天被更多的人贴身携带,备加仔细。自1985年现行居民身份证条例通过以来,中国内地累计制发居民身份证11.4亿个,实有持证人口9.6亿人。身份证,这个小小的卡片,对于许多人来说,现在已是须臾不可分。从存款到购房、买车,从参军、考学到旅行、公务……诸多事务,无论巨细,哪样少得了身份证?
17年,身份证的地位变迁,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足迹和观念的演进。
前几天,一个人持有5个不同地区身份证的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他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想在异地谋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这样的麻烦让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经商者不胜其烦。人们困惑:难道公民一旦离开发证机关辖区,就不在“服务区”了?
身份证制度的确立,是为适应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需要,当时的社会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固定于单位、地域之中的人就是这个制度当初的管理对象。发展市场经济的结果,使得昨日的单位人、农村人,更多的成了社会人、自由人。应该说,身份证的管理对象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居民,一旦动起来还是那个居民吗?不但是这个制度的难题,而且是实际中难以破解的尴尬。
更新身份证制度,确保公民在这个国家的任何区域,畅通无阻地行使权利,成了共同的呼声。
——政府管理制度更新:流动的公民上正册
10月25日,公民身份证法草案首次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个草案主要内容有:证件名称由居民身份证改称公民身份证;证件发放范围扩大;对公民身份证的使用范围以及查验、扣留做了严格限定。
居民变公民,一字之差,意义重大。更有人预见:身份证“变法”,打破城乡居民身份分割,引发身份“变法”,将给公民更大自由活动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日益活跃,人,这个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在更大地域空间里流动起来,新华社报道说,到今年10月份,全国有1亿多人在流动。也就是说,有些地方的居民已经迁徙他乡;有的地方特别是城市,居民的内涵和成分发生了变化,很多长期居住的居民没有居住地户口。这使得户籍、流动人口管理等相关问题越发凸现。
与此同时,身份的坚冰开始被打破,2001年,各地更是涌动一股户籍身份改革热潮。居民身份证将改成公民身份证,无疑是这场改革探索的一个结晶。
一位律师对记者说:“过去,许多地方性的、部门性的规定围绕居民———也就是户口上的公民,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公民身份证突出宪法性的权利,先前的这些规定必须要调整。”有学者预期,在公民身份证的问世后,政府管理制度中,对流动的公民一体管理和服务,必将引发更多制度变化:
1.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有序流动。取消人事和用工制度方面的歧视性政策。但同时要形成引导机制,引导人才向最需要的地方流动,向最缺乏人才的中小城市、西部地区流动。
2.人口的流动性增大,给基层民主建设和政权建设带来新课题。如:选民资格界定?另外,在社区建设上,单位大院式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
3.建立覆盖城乡的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
4.共享和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在政府指导下,通过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民办医院和其他民办事业,让现有资源得到有效发挥,逐步实现市场的自由调节。
5.协调计划生育政策。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严格实行一胎制,农村实行二胎制或有限制的二胎制。
6.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
公民,而不单纯是当地的居民成为地方政府的管理对象,政府管理制度的更新是全方位的,要对户籍制度、就业制度、财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政制度等进行综合改革,完善配套改革措施,协调计划、劳动和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土地和建设、教育、民政、财政、统计、工商、税务等部门,清理歧视性的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
这场变革更新已经开始,不过,身份证“变法”将带来更显著影响。一位学者评价说,身份有别的管理政策会越来越少,流动的公民同样是政府管理服务对象,决不可打入另册。
——打造精品身份证:为信用社会夯实基础
这次身份证变革,为建设中的信用社会构筑了坚实基础。有关部门在更换居民身份证时,可以考虑结合高科技手段,运用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储存完整的个人信息,确保身份证的“唯一性”,同时扩大使用身份证的有效范围。建立由户口登记、身份证管理等制度构成的现代科技装备起来的人口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联网,提供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查询服务,进行人口动态管理。这样为建立起社会信用系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有人建议,除个人的身份证号外,社会保险、驾照、医疗证号等信息也应记载。公民一出生时,就由一个权威机构进行统一编号,信息在社会保险、医疗和教育部门共享。公民可以这个唯一的号码进行各类社会活动。如:上学、贷款、纳税、投保、办企业、服兵役、失业登记、参加考试、购房置业……这样的话,不论是对公民个人的社会活动,还是有关部门进行管理,都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