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8日电 据重庆晚报报道,广州车展暴露出来的视觉疲劳不是偶然的,它几乎成为国内汽车展销的通病。广州车展只是缩影。事实上,表面上很闹热的中国车展,其实正在给人一种不踏实感,它像汽车的主要构成材料钢铁一样,是冰冷的。大家看到的是没有生气的机器,看不到制造商在倡导什么,表现什么。
反思之一 定位失准
和国内一些地方车展如出一辙的是,广州车展冠上了“国际”字眼,但从车展的现场表现来看,与国际化车展定位有较大的差距。一般来说,国际化对参展规模、参展车型的国际化程度、还有相应的新车发布和概念车的展示等,都有极高的要求。
遗憾的是,曾经号称第三大展会的广州车展并不具备这个规格。尤其是新车和概念车,更不足以形成所谓的国际化气候,因此,其定位遭遇质疑似乎在情理之中。
反思之二 阵营失衡
去年在东北的一个车展上,偌大的一个展馆却被一家集团公司“独吞”,外界曾经含沙射影地说这是某个公司的“独角戏”。本次广州车展虽然不足以用“独角戏”来形容,但几乎就只有日系车“一家独大”,让人感觉就是本地的几个企业在领着跳舞。参展商阵营没有形成各个派系竞争展示格局,失衡在所难免,给车展自身的品牌形成较大伤害。
反思之三 展商失态
广州车展,参展车商依然没有改掉老毛病,就是在现场不停地较劲“高音喇叭”,比马路边上的大甩卖差不到哪里去,不同的是,这些噪音的制造者们都是来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汽车行业。你的声音大,我的声音一定比你还大。
一些参加厂家只是挂一个牌子在那里,守摊的其实就是当地的经销商。这些人态度也不甚好,即便面对一些主动上门采访的媒体,也是爱理不理。
反思之四 管理失序
广州车展在管理方面不尽如人意,这是媒体一致的声音,本来很多记者就是大老远去为这次车展做宣传的,但是非常不方便。首先是领取记者证,很多记者收到无数的短信要亲自去办,但去了之后被告知领走了。还有就是密度频繁的发布会一个接一个,幸运点的集中在一个馆,不幸的五个馆来回跑,手里还要拧着一大摞资料,因为没有寄存处。
反思之五 传媒失语
信息不对称一直是汽车这些所谓高科技产业“高高在上”的资本,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媒体不愿甚至不敢于出面引导造成的。这次广州车展表现尤其突出,媒体沉不下来,不愿意出面为受众获取真实情况,采访和报道多为溢美之声。舆论一边倒造成的传媒失语,让信息本就不对称的受众更是云里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