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脸谱

  

  中国戏曲在化装上,脸谱非常重要。对于戏曲人物的褒贬,往往也通过脸谱来表现。追溯脸谱的来历,无非是三种来源:第一是受面具之影响发展而来。最早的是"方相氏黄金四目"(见《周礼》),后来戴面具的有北齐兰陵王。从南戏、元杂剧一直到后来的弋、昆等诸腔的演出,脸谱就成了戏曲舞台上人物化装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个原因,是从各种艺术形式的化装演变而来。主要是历代戏剧化装,即勾眼窝、勾鼻嘴角、勾脸纹等。如最早的《张协状元》中扮王德用的在脑门上就画一个鹿的图案。到了元杂剧更有红、白、黑脸之分了。古代化装愈演愈华丽,也影响到脸谱的发展。第三种起源于剧中扮演神怪的化妆而来。比如扮演某种神怪,就将某种形象画在脸上,或将某事物画在脸上,如火神就画火焰、风神就画一些云形、龙王就画成龙头样。赵匡胤是帝王,扮演者在额头上画龙形;包拯能入阴曹地府,故额间画一月形;钟馗死后,恨福来迟,所以额间绘一蝙蝠;窦尔墩能使虎头双钩,额间画一钩形。总之,凡勾脸者,额间有特别图案均有一定意义,而且其图案均稍寓有褒贬之意。据齐如山的《国剧汇编》说,另外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戏曲的脸谱,与中国的文字书法很相似。《说文》中有指事、象形、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书法。而中国戏曲的脸谱亦寓有这些意思。如:指事--剧中凡是刚直不屈、忠心赤胆、铁面无私、见义勇为之人物,均以黑红两色表示之;凡属心术奸诈、为人奸刁、心地狠毒的人物,都以白脸表示之。这就是所谓:"赤者忠勇、黄者猛烈、白属奸诈、黑主憨直、青多妖邪、金银为神怪之谓也。"象形--如剧中之孙悟空、猪八戒、牛神、鹤童、金钱豹等,其面部均勾猴、猪、鹤、豹之形状。会意--如张飞脸上绘一蝴蝶,赵匡胤眉间绘一条龙。假借--有属姓氏相同而假借的。如关羽、关胜、《施公案》中之关太都用红脸,乃借关羽之红脸也;属于遗传性假借的,如孟良之子孟强,焦赞之子焦玉,张飞之子张苞,如此等等。另外从颜色上分有红、紫、黑、蓝、绿、黄、金、银、粉、灰、白等色。

  红色脸--表现赤胆忠心、性情耿直的人物。如关羽、孟良、姜维等;紫色脸--表现有武功的忠臣,如廉颇、徐延昭、常遇春等;粉红色脸--表示血色转浅、年老气衰的将士,如黄盖、严颜、花振芳等;黑色脸--表现粗莽、憨直、忠勇诚挚的人,如包拯、张飞、牛皋等;蓝色脸--表现为人不但粗莽,而且其人必凶猛有心计,如马武、单雄信、窦尔墩等;绿色脸--表现性躁好动、出身绿林的人,如青面虎、程咬金等;黄色脸--表现其人内心有计,而外不露暴烈之态,如宇文成都、方腊等;金色脸--表现神仙,如如来佛、二郎神等;银色脸--次于金色,如财神等神怪;淡青色脸--如判官、哼哈二将;灰色脸--表示年迈气色已衰之英雄,如李克用等;油白色脸--此非奸脸,用粉白色,如马谡、杨阜、张献忠等。从脸谱上的式样分,又有各式脸:如整脸--乃全脸一色,不歪不破,如包拯、赵匡胤;三块瓦脸--乃将眉眼于勾描时加宽,将全脸界两腮及额分为三块,故叫三块瓦,如姜维、关胜即是;花三块瓦脸--乃于三块瓦之中,增添许多花纹,如马武、曹洪、窦尔墩等;老脸--乃表老人之意,如黄盖、徐延昭、姚期等;碎脸--脸上有极琐碎之花纹,如杨七郎、单雄信等;元宝脸--乃只将眉下勾为花脸,其额间一片,留而不勾,其花形似元宝,如《恶虎村》之王栋,《牧羊圈》之中中军等;破脸--乃表示五官不正,勾此脸之人,大半为匪徒盗贼,鼻眼歪斜,毫无定谱。除此之外还有歪脸、蝴蝶脸、英雄脸、随意脸等。从类别上分又有僧脸,如鲁智深;凶僧脸,如法秉;神仙脸如天师、太乙真人;精灵脸如孙行者;妖怪脸如蛇蝎、蜈蚣、蛤蟆等;太监脸如王振、刘瑾;象形脸等等。还有奸脸:分大白脸,如曹操、费无忌;元宝脸,如严柿藩;腰子脸;豆腐脸、如汤勤、蒋干;枣核脸,如杨香五、朱光祖,此二人系义侠一流,亦抹白粉,以表示其行动滑稽、足智多谋的意思。至于脸谱的化装,又分揉脸、勾脸、抹脸三种。脸谱中就画眉一门,又分为本眉、直眉、老眉、点眉、奸眉、锯齿眉、狼牙眉、鸭蛋眉、棒槌眉、卧蚕眉、蝶翅眉、垂眉、环眉、勺眉、一字眉、万字眉、葫芦眉、圆立眉、火焰眉、柳叶眉等20多种。眼窝又分为:直眼窝、老眼窝、丹凤眼窝、乌眼窝、环眼窝、奸眼窝、垂眼窝、腰子眼窝、葫芦眼窝等数种。花嘴,又分为元宝嘴、虎嘴、雷公嘴、火盆嘴、菱角嘴、撇嘴等;画脑门分:金脑门、太极脑门、北斗脑门、卦象脑门、火焰脑门、红脑门、淡青脑门、虎字脑门、寿字脑门、葫芦脑门、点锥脑门、月形脑门、桃形脑门、物形脑门、画形脑门等。据齐如山说:"中国剧,在明初以前,文人大致均不勾脸,画花脸者,只有奸猾一流人物,如曹操等满画,故名曰大花脸,严世藩等只画一半,故名曰二花脸,伯噽等粉块又小,故名曰三花脸,蒋干等粉块最小,故名曰小花脸。大致古人之画脸者,只此而已。然则剧中之勾脸,始自何时,此虽不敢断定于何年,然明朝方始盛行,则约可断言。盖元人杂剧中,净末之界限,并不甚严。如《李逵负荆》杂剧中之李逵,《昊天塔》杂剧中之孟良,皆为末脚扮演。"由此可见中国戏曲脸谱之盛行,恐怕是从明代海盐腔、弋阳腔到昆山腔才盛行起来,发展到京剧,脸谱已经成为戏剧化装的重要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