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采风:填补中葡关系史和澳门史研究的空白--访中国-葡萄牙科学历史中心主任王渝生教授

中新社澳门十二月五日电 澳门采风:填补中葡关系史和澳门史研究的空白--访中国-葡萄牙科学历史中心主任王渝生教授

              中新社记者 耿军

设在北京朝内大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内的“中国-葡萄牙科学历史中心”,正在从事填补中葡关系史和澳门史研究空白的工作。该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能会使中西科技交往史和中葡关系史中的某些结论重新改写。

应邀前来澳门访问的该中心主任王渝生教授在下榻的富豪酒店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展示了他们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

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明清时期的北京古观象台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天文台,称“钦天监”,其正、副台长称“监正”、“监副”。在明清时期北京观象台担任过“监正”、“监副”的外国人共有二十位,其中十一位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毕学源是最后一位离任的观象台外国负责人。

王渝生教授分析说:“以往的著述中谈到西方天文学家与中国的交往时,提及最多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德国人汤若望和比利时人南怀仁。原因在于这三个国家分别成立了这三人的研究学会,其研究深透,故知名度大。徐日升、徐懋德、毕学源等葡国天文学者,每天都进行天文观测并作纪录,他们的中文著作现都留存在北京,没有发表过。这些科学著作在‘前言’和‘后语’中,有关外交和文化问题的描述,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依据一九九八年中葡两国科技部长签署的双方科技合作协议而建立的中国-葡萄牙科学历史中心,其宗旨是研究中葡、中欧之间历史上的科技交流,增进中葡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是该中心科学委员会的中方成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秘书长、博士导师王渝生教授出任该中心主任。

攻读数学并曾赴德国留学以及长期从事数学史和中西天文史研究的王渝生教授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很发达。但若了解清楚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不能不研究西方传教士,特别是葡萄牙传教士。这些传教士以科学为敲门砖进入中国才被中国朝野所接纳。在中葡关系史和澳门史的研究中,自然科学与技术学的研究十分薄弱。我们理工科毕业的学者,有责任将这些史料发掘出来,为中葡关系史和澳门史研究增添新内容。”

问及该中心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王渝生说:“我们准备用三至五年的时间,研究《澳门在中葡科学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一跨越中葡关系史与澳门研究史的课题。中心进行的普查显示,从十六世纪初至十九世纪中叶,有近四百位葡萄牙传教士或非神职人员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其中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有七、八十位。这些有案可查的人员过去或仅被一笔带过,或被忽略了。中心明年即可拿出首批研究成果。”

王渝生最后告诉记者,中国-葡萄牙科学历史中心还将联合中国内地、澳门和葡萄牙的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出版系列研究丛书。从现在至二00三年,每年为澳门学者提供十四天在北京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方便。

 

(完)

最近更新日期:1999年12月06日
© 1999,中国新闻社版权所有,转载稿件务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