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变,电视剧也在变。不得不说,与西方电视剧发展的历史相比,中国电视剧经历的阶段不比西方少,但成长速度却似乎快得多
原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春武曾说,“优秀的电视剧就像一根坚韧的线,把社会转变、经济变化、观念冲突等多重社会变革一一串联,以平实的故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对于中国电视剧而言,1978年同样是一个转折点,电视剧从此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自此,中国电视剧实现了从单本剧到连续剧,从现场切换到制播分离,从产量不足百部到每年500多部、超过13000集,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和播出大国。
1探索期(1978-1985):
海纳百川的年代
刚刚经历过巨变的中国人对于丰富的精神生活极度渴望,迅速普及的电视机日益成为占据文化生活的重要道具。相应地,电视剧事业自然而然地被带动发展了起来。一批外来电视剧如《安娜·卡列尼娜》、《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以及港台电视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在内陆播出,带给人们崭新的认知。
[阶段奇观] 这个时期的人们不仅见证了电视剧的成长,同时也见证了电视机从无到有的过程。摄于1981年的20集连续剧《霍元甲》作为第一部引入内地的港台剧,播放时万人空巷。那时只有一部分家庭有电视机,而且还是9英寸或12英寸的黑白电视,因此全国还流行起一种电视屏幕五色彩纸。1984年,一部至今仍被称为华人电视史上开山巨作的《射雕英雄传》,再一次让国民热血沸腾,以致播出时有电视机的人家都会坐满左邻右舍,直至节目结束只剩雪花点,人们还在七嘴八舌讨论剧情,不肯散去。
[阶段特色] 这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荧屏主要被“外来剧”占据。本土创作上,虽然从1981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9集)起已有不少连续剧出现,但这时期电视剧的主流艺术样式是依据电影的方式拍摄的单本剧,故而,这一时期被称为“电视单本剧”(长度1集到2集、每集长约45分钟的电视剧样式)时期。
[阶段首创] 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代表脸谱:黄元申(《霍元甲》)、翁美玲(《射雕英雄传》)
2成长期(1986-1989):名著拍摄的高峰
1986年被称为中国连续剧阶段的起点,自那一年起,连续出现了几部引起极大轰动的连续剧作品:《四世同堂》(28集)、《寻找回来的世界》(12集)和《新星》(12集)。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接二连三被搬上荧屏。《红楼梦》、《西游记》都在这一时段完成,并且都是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拍摄的,它们让中国电视剧第一次走进了海外市场。
[阶段奇观] 在国民不是十分富足、不知“戏说”为何物的年代,电视制作人对每一分钱、每一个镜头都慎重对待。一部《西游记》拍了整整六年,仅一个“特技”就忙活了一周———“偷吃人参果”那一集,镇元大仙出庙门时要有一个升降镜头,于是剧组用两根竹竿绑在一起,架在房檐上,再拿一个竹椅子把摄影师捆在上面,派人在二楼拿绳子往上拽椅子,就这么完成了所谓的“升降镜头”。孙悟空怎样表现天旋地转的头疼?就让摄影师躺在一块三合板上,4个人拉着三合板的角,像推磨一样跑……
[阶段特色] 我国电视剧的主流样式开始转向了连续剧(4集和4集以上,分集播出,主要人物和情节有一定贯穿性的电视剧样式)的创作。如果说单本剧在时空构成方式上拉开了电视剧与古典戏剧的距离,那么这一阶段的连续剧则在时间上疏远了电视剧和电影艺术的联系。电视剧发展至此,终于告别了模仿戏剧、模仿电影的历史,这也是我国电视剧本体自觉时期。
[阶段首创] 1987年,36集电视剧《红楼梦》第一次完整地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红楼梦》搬上荧屏,被红学家周汝昌称之为“首尾全龙第一功”;1988年,25集电视剧《西游记》第一次将全本《西游记》搬上荧屏,也首创了电视剧出国拍摄的先例。
代表脸谱:陈晓旭(《红楼梦》)、六小龄童(《西游记》)
3成熟期(1990-1995):平民情结的回归
这一阶段,通俗剧创作显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视角开始瞄准人情冷暖。如《渴望》主人公刘慧芳就是一种真诚的呼唤,她给我们这个人情渐趋冷淡的社会带来了一种期望,所以,该剧播出时才会出现举国轰动的场面,被人们称之为“渴望现象”。另外,农民工大量进城,应运而生的电视剧《外来妹》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沿海地区;而《北京人在纽约》则展现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出国潮”;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十六岁的花季》是真正代表当时中学校园生活和青春思潮的一部标志性电视剧。
[阶段奇观] 看惯了正儿八经的电视剧的人们,没听说过情景剧。《我爱我家》和《编辑部的故事》刚播出时,评论界没见过这么个新鲜玩意儿,不明白电视剧怎么弄得跟剧场相声似的,满嘴跑火车不说,还老能听到电视里有人笑个不停,所以当时的创新剧没少挨砖头,《我爱我家》只播了6集就草草收场了。
[阶段特色] 这一阶段,电视连续剧在艺术手法、播出方式等方面所显示出的全新特征,从创作上确立了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立艺术的地位,这也是中国电视剧的成熟期。
[阶段首创] 1990年,我国第一部室内剧《渴望》诞生,并且成了通俗电视剧进入中国电视剧主流的标志;1992年,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部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播出;1994年,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登堂入室;1993年,第一部海外拍摄剧《北京人在纽约》首播。
代表脸谱:凯丽(《渴望》)、葛优和吕丽萍(《编辑部的故事》)、宋丹丹(《我爱我家》)
4发展期(1996-2000):娱乐风气的兴起
这一阶段,大众的审美趣味开始向娱乐化转变,偏重于“戏说历史”的电视剧让人们乐在其中。《还珠格格》让琼瑶实现了最成功的转型;《宰相刘罗锅》让“戏说”成为热点后,接踵而来的《康熙微服私访记》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续拍最多的系列电视剧;而《将爱情进行到底》和《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则使以“海岩剧”为代表的偶像剧浮出水面。
[阶段奇观] 一部《还珠格格》就让不少少女争相模仿,各类新闻不绝于耳———一女生跟老师发生冲突后,跑到河边高呼“要头一颗,要命一条!”之后跳河身亡。不久,“小燕子”又“迷死”了一名5岁女童。该女童趁家人不备竟模仿“小燕子”上吊,昏迷10天后去世。
[阶段特色] 这一阶段的作品更为多元化,也更加良莠不齐。虽然形式更为创新,但由于部分作品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挖掘, 从而对社会的影响也有利有弊。
[阶段首创] 2000年,内地第一部真正的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出台。
代表脸谱:赵薇(《还珠格格》)、李保田(《宰相刘罗锅》)、张国立(《康熙微服私访记》)
5繁荣期(2001-2008):多元题材的汇集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精良的大制作影视剧走进观众的视线,在各地收视冠军宝座上轮番出现的电视剧,题材可谓丰富多样:革命军事剧、家庭情感剧、青春偶像剧……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电视剧在娱乐中所占的分量虽有所下降,但是仍不乏重量级电视剧出炉———《闯关东》的轰动效应,《金婚》的全民共鸣,《士兵突击》“许三多”更成为“年度人物”……
[阶段奇观] 许三多,一位“傻根”式的士兵,在《士兵突击》之后成了中国人的标志性符号,它成功地实现了媒体之间的热传递———先在各大电视台收视率居高不下,继而转战网络,引发网民热议,接着又在传统平面媒体上频频亮相。许多网站上都辟有《士兵突击》专题,百度的“士兵突击吧”、“许三多吧”都异常火爆,远远超越了人们的想象。一个无论从任何条件看都无法跟“明星”身份扯上关系的男主角王宝强,突然对着花样百出的商业营销转头憨笑———“许三多现象”是当下电视剧制造的一个奇迹。
[阶段特色]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这一阶段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和播出大国。随着电视剧产量的逐年增加以及优秀连续剧作品的大量涌现,一支日渐成熟的电视剧编创队伍开始形成。
[阶段首创]2005年,第一部大型章回体古装电视喜剧《武林外传》登上荧屏。
代表脸谱:蒋雯丽(《金婚》)、李幼斌(亮剑)、王宝强(《士兵突击》) (记者 章琰)
链接
一年一部代表作
1978年 《三家亲》
1979年 《巧入敌后》
1980年 《乔厂长上任记》
1981年 《敌营十八年》
1982年 《武松》
1983年 《高山下的花环》
1984年 《华罗庚》
1985年 《新星》
1986年 《济公》
1987年 《红楼梦》
1988年 《西游记》
1989年 《公关小姐》
1990年 《十六岁的花季》
1991年 《编辑部的故事》
1992年 《封神榜》
1993年 《北京人在纽约》
1994年 《我爱我家》
1995年 《宰相刘罗锅》
1996年 《水浒传》
1997年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1998年 《还珠格格》
1999年 《永不瞑目》
2000年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2001年 《康熙王朝》
2002年 《金粉世家》
2003年 《血色浪漫》
2004年 《家有儿女》
2005年 《武林外传》
2006年 《亮剑》
2007年 《金婚》
2008年 《闯关东》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