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报告显示:年轻人的音乐精神消费有态度

报告显示:年轻人的音乐精神消费有态度

2022年05月06日 10:32 来源:中国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近日,腾讯音乐数据研究院联合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京东洞察、京东图书、腾讯研究院、猫眼研究院、阅文集团、喜马拉雅联合发布《2022年轻人心灵世界与精神消费白皮书》,从当下年轻人的听(音乐、有声书)、看(电影、电子/纸质书籍)以及写作等领域的消费数据入手,分析当代年轻人的心灵世界、精神消费现状。

  面对快餐化、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年轻人背后默默与世界建立积极的连接,并从中汲取能量更好的形塑自己,他们不仅始终在线,紧随新鲜潮流事物,而且懂得回归,把传统文化当做心灵的抓手。

  音乐、书籍、电影可以说是三大充实年轻人精神世界的宝藏,建构着他们追寻生活意义和生命真谛的法则。因为受过更好的教育、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对非物质层面的追求更高,年轻一代所代表的中国社会的主流叙事,正在从“越来越好“转向”越来越有趣”。而音乐在其中发挥了独特的意义,年轻人不仅把听歌作为一种重要兴趣,还在其中寻求真实世界的价值共鸣,并借助音乐作品完成自我表达。

  年轻人在文化消费上,展现出独立自主的一面,他们不愿从众,遵从自我内心的想法,甚至追求小众冷门。同样,在对待音乐作品时,他们更加喜欢从个体的经验出发,期望重新理解认识音乐的意义并从中寻找共鸣。

  音乐选择偏好方面,《当代年轻人“精神消费”现状调研》数据显示,在不同年龄段听音乐偏好差异选择上,“喜欢的歌手”(多选题-响应率)占比最达47%,其次是“每日推荐歌单”,占比达到41%。他们知道自己的音乐喜好,有着自己关注的歌手和追随的风格,还会把发现独特音乐的新奇感交由平台推荐。

  谈到音乐对个体的作用时,52%的Z世代会因为喜欢的歌手而听音乐,而且其受歌手影响的偏好度遥遥领先排名第一;同时他们也喜欢听取每日推荐歌单——算法会根据用户的习惯偏好而推荐,很有可能发现自己喜欢的小众歌手和音乐。可以发现,从有态度的青年音乐人作品中,找寻共鸣并完成自我表达是当代年轻人听歌的主要特征之一。

  但是,从年龄段差异来看,年龄较大的人群则较少使用这种个性化推荐。28-35岁人群会受网红短视频影响较大,而36岁以上人群则受热门排行和社交网络影响较大。整体看来,在听音乐的选择上,年龄越小的人群越细分,并清楚自己要什么。

  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耳机不离身,将音乐陪伴作为一种专属生活方式。年轻人通过对音乐这一文化产品的消费,塑造个人精神空间和社会认知,既可以从中获得情感世界的寄托,也可以发掘融入圈层和交流沟通的社交价值。

  数据表明,在2019-2021三年间,年轻人的听歌时长依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走势。并且,青年人群的音乐消费时长显著高于年龄更高的群体。数据显示,37%的人将音乐当成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29%的人认为是个人情感的寄托,13%的人认为有社交价值。

  其中,年龄分布方面,不同阶段的人对音乐的价值功能定义有着一定的差异。Z世代中,有39%认为音乐是生活习惯,31%认为是情感寄托;对音乐社交功能(打开新圈子/与朋友互动)最认可的是36-45岁人群,高于其它人群,而Z世代对社交功能认同度相对更低。通过研究洞察,Z世代偏向于认为音乐是比较个人的、私密化的东西,将其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对音乐的依赖度表现的更加突出。

  有趣的是,Z世代还喜欢用音乐来自我呈现,关注音乐本身的故事和隐喻,分享和欣赏隐藏的内心。比如九连真人的闽南语摇滚歌曲《莫欺少年穷》,描述主人公阿民外出闯荡的心情,歌名这五个字是每个年轻人在面对冷眼时可以拿来鼓励自己的话;而姜云升的说唱歌曲《反抗》,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音乐人的切身经历和生活体悟。一种看似不屑和反抗的态度,实则透露出对人生选择的骄傲和自我坚持的内在。

  总而言之,音乐方面差异化的精神消费革新生产理念,有态度有内涵的音乐作品离不开创作者们的灵感呈现,赛博朋克、电子音乐、方言文化、古风民乐在宝藏音乐人的创作中玩出了新的花样。与此同时,无论是听歌人还是创作者,皆以澎湃的热情和创作活力,表达自己对音乐的需求和想法,融合各种青年亚文化,迸发出更多元有趣的音乐生态。当下,年轻人多样多变的精神生活面貌正源源不断的被感知、被看见、被赋能。

  (*根据相关机构界定“青年”的年龄段范围,本次调研覆盖18-45周岁人群;共回收25周岁及以下1000份、26-45岁550份,男女比例约为51:49;而下文中所提及“Z世代”为其中1995年及以后出生人群,回收样本量约1100份;下文中所指“全体人群”即参与调研的所有45岁及以下人群,总样本量约1550份)

【编辑:罗攀】

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