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电影主旋律深入人心
2021年中国电影主旋律深入人心
【文艺观潮】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2021年中国电影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把创新探索精神贯彻到电影创作生产的全流程,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充分彰显出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主旋律影片的创作中,电影人不断拓展主旋律的表达范式创新和类型多样化,通过共时性的时间切片进入历史现场,以个人化的生命体验还原生动鲜活的历史情境。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创作中,电影人不约而同地聚焦亲情关系,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观照个体与家庭之间的情感困境和生存境遇,体现出人间真情和世间大爱。在电影工业化生产流程和科技迭代创新的探索实践中,电影人积极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和工业结构升级,促进电影文化、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中国电影的原创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建设电影强国和中国电影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旋律表达的范式创新
在建党百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电影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主旋律影片,收获了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认可。与以往围绕时间序列的线形叙事不同,创作者通过共时性的时间切片进入叙事现场,以个人化的生命体验构建生动鲜活的历史情境和场景氛围,叙事策略得到进一步拓展。观众被带入百年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历史现场,真切体验作为普通人的革命先驱在大时代下所面临的生命境遇和人生抉择。个体命运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散点式的个人化视角有着极强的代入感,更易引发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革命者》没有依循历史教科书中的刻板形象塑造李大钊,而是以张学良、蒋介石等人的视点进行“共时性的历史书写”,勾勒出李大钊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瞬间。《1921》则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的1921年作为横截面,围绕陈独秀、李达等多条人物线索平行展开叙事,在重返中共一大历史现场的同时,找寻这群年轻人坚守理想信念、探索革命道路的精神原动力。《长津湖》中,叙事视点在中美领导人、战役指挥者和七连指战员们之间不断转换,不仅全景式呈现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更通过主观化的视点凸显个体生命在面对生死考验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这些影片超越了以往的宏大历史叙事,将观众对英雄个体的情感共鸣升华为对集体和国家的高度认同。
还有些作品尝试着拓展主旋律影片的类型样式。《中国医生》弱化了灾难片应有的悬念结构,而强化了通过角色视点在场景中所感受到的氛围张力。手持晃动的摄影机取代了医护人员的主观视点,穿梭于病床之间,插管、除颤、抢救……《中国医生》带领观众直面死亡带来的恐惧,更让人真切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无私伟大。《守岛人》与以往英模传记片的创作模式不同,更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存在。我们不仅为时代楷模王继才“甘于坚守平凡”的精神信念震撼,更为他与妻子王仕花之间“你守岛、我守你”的质朴爱情感动。散点式的叙事视角、主观化的视听语言、穿插交错的时空结构和蒙太奇剪辑,这些创新举措契合了当下年轻人长期沉浸在日常海量的媒介信息下所形成的跳跃式、片段感、碎片化的时空逻辑和视听体验,拉近了主流大片与当代青年观众之间的距离。
聚焦代际亲情关系的情感状态
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很多人与家人守候在一起,共同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这让我们在有时间享受天伦之乐的亲情温暖同时,也不得不直面一些家庭关系中日积月累的问题。2021年,《你好,李焕英》《我和我的父辈》《我的姐姐》等现实题材国产影片,不约而同地聚焦家庭中的代际亲情关系,通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把家庭的喜怒哀乐搬上银幕,构成气象万千的生活图景,体现出人间真情和世间大爱。
有的影片着重刻画代际关系中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你好,李焕英》中,虽然开头是以女儿贾晓玲的视点穿越到过去,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空段落中母女关系却被有意弱化,更加关注青年李焕英的人生如何能够收获更多的幸福感。此时,女儿贾晓玲和青年李焕英之间形成了一种想象性的镜像关系,贾晓玲试图通过重演母亲的人生,来完成自我对人生意义的探寻。观众在观看时不仅完成了亲情关系的共情,也将自我成长的人生困惑和价值迷茫投射到青年李焕英/贾晓玲身上。《我和我的父辈》更像是展开了四本家庭的时代相册,《乘风》《诗》《鸭先知》《少年行》呈现出四段不同年代的父子关系。影片通过第一人称视点下“我”对于父亲的身份认同,升华为对父辈身上所共有的家国情怀的价值认同。这是一种血脉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谱系的代际传递。
还有些影片更关注原生家庭代际交往的冲突。相比于其他家庭关系,代际关系存在更多对立,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会产生更多摩擦。一般来说,个体需要在相互依赖的家庭关系中获得安全感。但在《我的姐姐》中,安然显然是被排除在稳定的三角家庭关系之外的,弟弟取代了她原有的位置。个体意识的觉醒似乎让安然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但突如其来的变故又迫使她不得不面对道德伦理与个人命运的两难抉择。随着情节的推进,原生家庭的代际冲突被“血浓于水”的姐弟亲情所包容,现代女性的伦理困境也被置换为安然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救赎。《关于我妈的一切》《第十一回》则聚焦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关于我妈的一切》偏重于渲染观众对母女关系和解过程的共情体验,《第十一回》在叙事辅线中更强调女儿对母亲镜像般的自我主体性构建。《吉祥如意》采用戏中戏的套层结构,“文武香贵”浓缩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中国式大家族的家庭关系和情感状态。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青年人的个体意识和传统家庭伦理之间的冲突日益显现。2021年现实题材国产影片创作,为我们重新审视亲情关系提供了一次契机。创作在寻求情感共情的基础上,应思考如何引领当代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向,从而使他们在个人成长和代际交往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工业化生产流程的技术迭代
电影内容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电影由大国迈向强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坚实的工业体系作支撑。中国电影工业化生产流程的技术革命悄然而至,数字化虚拟技术被业界称为“下一代电影工业技术流程”。传统单向线性的电影生产模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后期前置”和“前期后置”的创作理念深入到电影生产的每个环节,逐步形成动态交互式网状流程模式。2021年,《刺杀小说家》《侍神令》《白蛇传·情》等视效大片充分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新高度,彰显了电影工作者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原创力和国际竞争力。
数字角色的生成,一直是国内外影视公司技术开发的突破点。《刺杀小说家》依靠本土化团队,完成了数字化视效技术的突破。该片首次大规模使用虚拟拍摄技术,实现类人生物数字角色的构建,并生成他们各自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虚拟表演。《白蛇传·情》借助数字化视效技术搭建虚拟场景,将水漫金山等经典舞台情节进行奇观化的视觉呈现,实现程式化表演与虚拟场景空间的完美融合,勾勒出虚实相间的意境之美。
2021年,中国电影全年总票房达到472.58亿元,蝉联全球票房冠军。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中国电影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也面临着挑战,网络视听平台正悄然改变着观众的观影习惯,电影观众线下观影频率逐年递减。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电影应响应时代召唤,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弘扬正道,树立全球视野,进一步提升国产影片的创作品质,促进类型和题材的多样化发展格局,推动电影科技的自主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陈刚,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