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喜剧之外尝试不同角色
马丽:喜剧之外尝试不同角色
提起马丽,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她饰演的很多喜剧角色,尤其是她和沈腾在《夏洛特烦恼》中扮演的马冬梅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这两年,马丽在喜剧之外,也开始有意去尝试一些新的不同类型的角色。正在热映的《来电狂响》中,马丽扮演一个职场上的“女强人”韩笑,不过在看似坚强的外表下,却是一个被上司性侵的受害女性。在影片中,她需要拿捏好这个角色的内心分寸,时而坚强,时而脆弱,还要担心在朋友面前被误解。日前,马丽接受媒体的采访,她告诉记者,自己当初是主动接拍这个角色,“因为我觉得韩笑这样的角色可以替女性发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马丽说,在喜剧之外,想尝试塑造不同类型的角色,“我希望能在演员这个职业里面继续成长。”
想让女性勇敢面对社会话题
虽然《来电狂响》改编自意大利版的《完美陌生人》,但是在主创们的努力下,这部电影在细节上基本做到了本土化,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让人能够看到生活的影子,导演于淼就表示,在片中出现的7个角色中,改编最大的就是马丽饰演的韩笑这个角色。
《来电狂响》讲述了7位好友聚餐时玩公开手机信息的游戏,由此暴露各自秘密从而引发冲突的故事。
马丽认为,韩笑身上有太多太多当今社会上的一些话题,“关于女性的,包括女强人,女白领,大龄女青年,剩女等,通过这次演出,相信会让很多女性勇敢面对这些问题。”
为了体验这个角色,马丽花了很多功夫,还“差一点”就得了抑郁症,“所以我知道那种痛苦的过程。”她上网去查了一些抑郁症的症状,包括他们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从而在内心体会韩笑被性侵后的痛苦以及她还要在朋友们面前强颜欢笑的雪上加霜。
《来电狂响》算是一个群像戏,但马丽饰演的韩笑在片中有两场重场戏,非常重要。一场是韩笑在片中接到上司的骚扰电话时,因为开着免提,在场的朋友都误以为韩笑是一个“性虐恋”游戏的爱好者,这让韩笑有点哭笑不得,但又无法解释清楚。马丽说,这场戏挑战难度最大,“这对于演员来说真的是只能靠自己想象力和信念感来演,包括片中韩笑瞬间情绪的转换,面对朋友还要强颜欢笑的尴尬,以及一转身所有噩梦出现时的那种痛苦,我觉得还是挺难拿捏的。”
再有就是影片最后一场韩笑“爆酒瓶”的戏,因为她实在忍够了,不想再这样继续软弱下去,她要开始放下面子,直面内心,奋起反抗。这场戏马丽演起来酣畅淋漓,一扫韩笑这个角色之前的无助和软弱。马丽透露,这是一场一镜到底的戏,当时从晚上8点钟一直拍到午夜12点。剧组所有人陪着她,就从韩笑摔瓶子那儿开始,就一直拍,一直拍,“一共拍了12条,第12条就是最后大家电影中看到的这个。”其实当拍到第五条的时候,导演就觉得可以了。但马丽坚持说,自己可以更好,她总觉得差那么点儿意思,不管是节奏还是情绪,就是觉得不太对,然后大家就一直陪着她拍。“这对于我来说是特别熟悉的感觉,因为作为话剧演员,我们都是一气呵成的嘛,这个镜头演起来很刺激,很兴奋,很过瘾,就觉得回归到话剧舞台的感觉,那个表演的尺度又必须把控好,你不能太过,又不能不够。”
演之前没敢看《完美陌生人》
《来电狂响》中韩笑这个角色让观众见识了马丽在表演上的宽度,原来她还能驾驭这样复杂的角色。虽然笑称自己也算是一个有“手机依赖症”的人,但马丽生活中不会想着去偷看自己老公的手机。“因为我从认识他的时候,他就已经把我的指纹密码输入到他的电话里面,对于女人来说,就好像突然没有什么需要防备的事情,那就没必要去看嘛。”
《来电狂响》目前的票房已经高达5.15亿,在元旦档中独占鳌头。远远超过了《完美陌生人》在国内公映时的票房。但对于这两部片子,观众难免会有比较。对此,马丽认为,在拍摄《来电狂响》前,自己并没有去看《完美陌生人》这部电影,“因为我很怕看完原版之后,会有模仿或者是借鉴的地方,我更希望既然是中国版的,就要有原创的感觉。”
马丽自己更喜欢《来电狂响》,她觉得本土化的这一版“更接地气”,作为观众的她看了三场,每一次看完后都能从其中的一个演员身上看到属于自己的问题,会反思,“这种笑过哭过后还能有反思的电影,虽然不是那么的完美,但已经很棒了。”
《来电狂响》影片的结尾跟《完美陌生人》有很大的不同。马丽饰演的韩笑在影片最后勇敢走出了心理的阴霾,选择了上法庭,用法律的手段捍卫自己,而那位性侵韩笑的上司,却在街头被一辆车撞死,恶有恶报。这样的结尾,有观众认为是过分的戏剧化,马丽却认为,在电影跨年公映的时候,现在大团圆的美好结尾更加应景,“但从观众的角度我还是希望结尾能再开放一些会更好。”
对于未来,马丽希望能够继续和好的导演好的编剧好的演员合作下去,不管什么样的角色她都想去尝试、想活在角色的世界里,“走她走的路、过属于她的生活,感受她的一切。”她透露,自己和章宇合作的新片《东北虎》已经拍摄完成,到时大家能看到一个完全颠覆的马丽。
春节将至,有记者问她今年是否上春晚?马丽说,目前还是个秘密,他们在准备,“如果可以的话,有好的作品,我相信今年春晚会给大家带来一个新年礼物。”
本报记者 王金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