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回归受众 音乐综艺抢明星抢模式抢粉丝

2017年10月04日 11:1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回归受众 音乐综艺抢明星抢模式抢粉丝

  国庆长假期间,本报推出“文艺这5年”系列报道,全面回溯中国文艺这5年的发展历程。在这金秋时节,品味文艺之硕果,香甜而长远。

  想梳理中国综艺节目五年的变化,没有一个种类能比音乐综艺更具有代表性。作为体量最大、变化最多的综艺类别,音乐综艺已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数次更新换代,陆续涌现出《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明日之子》等现象级节目。同样,五年中,这一类型节目的沉浮也见证了综艺节目的发展、困境和突破。

  越来越大牌的2.0时代

  “我刘欢长成这样子。”导师刘欢忽地摘掉帽子,从导师席上站了起来,他泛红的眼睛里隐约透着亮光,“我刘欢长成这样子,也在中国流行歌坛唱了快30年!”全场掌声!谁都没想到,素来稳重的刘欢,在《中国好声音》中会以这种方式鼓励一位对容貌自卑的女学员。2012年7月20日晚,这一画面通过浙江卫视向全国播出,节目以收视率2.773%的绝对优势,位居同时段榜首。到了总决赛,这档节目的实时收视率一度超过6%。

  如果说,2005年《超级女声》的“草根选秀”模式,让中国综艺节目进入了1.0时代。那么,《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则开启了综艺节目的“第二春”——虽然也有包装策划,但总体回归到音乐的本质。2013年开播的《我是歌手》,打破了音乐综艺寻找挖掘新秀的节目惯例,让成名歌手同台竞技,成了又一档现象级音乐综艺。

  这两档节目的共同特点在于参与者的专业和大牌:幕后,顶级音乐团队的参与——“好声音”乐队总监是有“中国第一贝斯手”之称的零点乐队的王笑冬,音响总监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音响总工程师金少刚;“歌手”的音乐总监梁翘柏,曾为陈奕迅写下《红玫瑰》《白玫瑰》,为王菲写下《匆匆那年》。台前,超级豪华的阵容加盟——“好声音”的导师那英、刘欢;“歌手”中同场厮杀的是羽泉组合、齐秦、周晓鸥等,都是国内一线歌手。两档节目还拥有同样强大的造星能力。“好声音”第一年吴莫愁、吉克隽逸、张玮、梁博等学员家喻户晓;而“歌手”第一季则让沉浮歌坛多年的黄绮珊、杨宗纬一夜爆红。

  越来越“混搭”的3.0时代

  然而,顶级的资源毕竟是稀缺的。近两年,在创意荒、歌手荒等多重打击下,曾经的爆款难免陷入瓶颈。

  就在不少人认为音乐类节目已经江郎才尽时,2016年,《蒙面唱将猜猜猜》、《歌手是谁》、《偶滴歌神啊》、《看见你的声音》等近30款音乐节目扎堆各个屏幕。相对于“歌手”、“好声音”,它们的形式更为繁多,玩法也更为多样:《蒙面唱将猜猜猜》、《歌手是谁》、《偶滴歌神啊》、《看见你的声音》等加入了推理因素,通过设置假唱、模仿、猜身份等环节,在歌手身份上大玩悬疑,而明星猜评团也大放烟雾弹,制造出种种悬念来吸引观众注意力;汪涵主持的纯网综《十三亿分贝》,主打“方言+音乐”的混搭形式,一首魔性翻唱的《Rolling In The Deep》在去年夏天刷爆社交媒体;北京卫视的《跨界歌王》则以“明星跨界”为卖点,邀请刘涛、王凯、白百何等当红演员进行歌唱竞技。

  2005年“超女”开始了“素人+音乐”的音乐梦想时代,2.0时代发展为“明星+音乐”的明星宣发时代。到了3.0时代,“音乐不重要,重要的是玩法”的“玩乐”时代。音乐的比例正在递减,综艺的成分逐年升高。

  歌手、歌曲和模式等资源的紧缺,拼卡司、拼阵容必然成为节目的收视王牌,于是:多款节目出现“撞嘉宾”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歌手加入翻唱、改编老歌的队伍;造星能力下降,新生代歌手越来越难出头,老牌歌手转型为综艺咖大把捞金;音乐节目不但没有承载复兴音乐产业的重任,反而成为音乐产业的消耗品。

  越来越细分的4.0时代

  3.0时代,老牌音乐综艺也陷入了收视滑坡、影响力下滑的窘境:去年,《中国新歌声》的收视率从2015年的4.45%下跌到了2.88%。今年年初播出的《歌手》捧红了迪玛希和赵雷,却同样阻止不了收视率的下滑——上一季的平均收视率在2%以上,这一季已下滑到了1.4%左右。

  怎么办?

  今年夏天,《中国有嘻哈》、《明日之子》这两档网络综艺,开始更为重视网民的深度参与。“有嘻哈”前几期,付费会员可以为选手一天投5票,在第8期的节目中,还首次上线了半小时的会员定制内容。《明日之子》现场直播每一场比赛,并由“星推官”和网友投票共同决定晋级者,决赛甚至把全部权利交给实时观看节目的3980万观众,让他们遴选自己的偶像。

  此外,相较于合家欢的电视音乐综艺,这两档节目对于市场的细分让人印象深刻。“有嘻哈”从创意阶段的全民偶像选秀转型为中国嘻哈乐手的专属斗场,让观众在一夜之间知道了“freestyle”、“diss”等术语,见识到了嘻哈音乐及其主张的文化和生活态度。《明日之子》则专注于为24岁以下观众寻找未来十年的偶像——参赛前,马伯骞的微博粉丝数197个,目前达到了103万;冠军毛不易三个月微博粉丝数从101人暴增为215万。上线4个小时,“有嘻哈”的播放量突破了1亿。节目播出到第六期,播放量直冲11亿大关。《明日之子》总播出量则突破了38.8亿,单期最高达到了4亿。两档节目走出了一条告别大牌歌手、嘉宾改而回归受众的新路。

  在这个注意力经济不断分流的时代,早已不存在小众和大众之说,“重要的在于找到你的专属受众,内容越单一,传播就越精准”,阿里文娱大优酷综娱中心高级总监宋秉华说。音乐综艺如是,所有的综艺节目亦如是。文/本报记者 祖薇

【编辑:魏巍】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