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导演:《泰囧》是中国电影市场分水岭
去年,一部关注现实的小成本制作《万箭穿心》被影迷们评为2012年最佳国产片,也让不少人记住了导演王竞的名字。回看王竞曾经的作品,《我是植物人》、《孩子那些事儿》、《一年到头》……几乎都是围绕社会现实展开,这也让不少网友给他贴上了“业界良心”这样的标签。
令人意外的是,《万箭穿心》饱受好评之后,王竞带来的最新电影却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大明劫》,投资也由小成本升级为3000万的中等成本,还请来了冯远征、戴立忍主演。虽然在豆瓣等影迷网上仍然得到了很高的评分和口碑,但电影依然没有逃脱“叫好不叫座”的命运。
“其实对这个结果我是有准备的。”接受采访时,王竞坦言,“最早在做这个题材的时候,就不断有人说,现在谁还看历史片啊,尤其是这种严肃题材的。”但王竞偏偏想挑战一下自己,看看究竟能不能拍出一个不一样的古装片来。“这些年的古装片大多都是戏说,很少有正剧。”而且,对于明朝这段历史,王竞觉得也很有意思,“我对明朝的认识来源于小时候姚雪垠写的《李自成》,今天年轻人对明朝的认识可能大多是来源于《明朝那些事儿》。对孙传庭的认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表现……都是我想要在电影中探讨的。”他也毫不避讳,拍《大明劫》其实还有一个私人动机,“我一直在小成本里打转,没做过规模大一点的片子,这次也是一个机会。”
至于票房,王竞确实没什么概念,“《万箭穿心》第一轮一共才300多万。《大明劫》第一天票房150万,我听着挺好。我算了算,20天不就3000万了么。”他不懂的是,《大明劫》上映一周不赚钱,在不少影院很快就面临下片的危险。
这也没有打击王竞的信心。相反,他说自己不想再做《万箭穿心》这类小成本的影片了。“我也想拍得更好看,但是没有好的明星,没有好的制作条件,很多东西实现不了。”《万箭穿心》之后,他有了执导大制作的机会,也赶上了中国电影市场最好的时候,他的理想是拍出文艺和商业兼顾的作品,“既把我想说的表达了,又让普通观众觉得好看。”
拍明朝故事“不露怯”多难
很多人都以为第一次拍古代战争场面对王竞来说会是一大难题,但他说恰恰不是,“最难的那段战争戏准备得最充分,四天就拍完了。”
他说,最大的压力其实来自于“明粉”,“现在有一股明朝热,贴吧里很多人对明朝研究得很细,如果拍穿帮了、露怯了,拍出来不是他们心目中的明朝,是要被骂得很惨的。”
但是,真实的明朝什么样?没人能说清楚。“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个明朝,有的来自戏曲,有的来自古装片,包括演员都有一些定式。它不像民国有照片、纪录片,它没有标准答案。”
王竞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和美术、服装、道具团队一起研究影片中的细节,一点点打磨出历史感。“比如颜色,古代和今天就不一样。我在斯德哥尔摩参观过一个沉船博物馆,15世纪的沉船里打捞出当时的染料,我拍了照片,也是五颜六色的,但是洋红、普鲁士蓝那时候都没有。当时的工艺也染不了这么鲜艳,所以电影里所有的色彩都是比较沉重的。字体也是,电脑字和手写就是不一样。”
尽管反复斟酌,影片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小错误,比如粮仓主管向将军行礼时,用的就是清朝的礼节;士兵打枪,把眼睛靠近枪进行瞄准,“后来看文献才知道,那时候火药四溅,眼睛应该是离开的。”这些问题,若不是王竞主动“坦白”,几乎没有观众看出来。“这也是有意思的地方,拍一部电影,了解一个行当,进入一个时代,挺好玩的。”
电影毕竟是电影,历史的真实之外还需有合理想象。《大明劫》就把名将孙传庭和名医吴又可这两个历史上真实人物合理地放到了同一个时空之下。
“孙传庭的史料比较丰富,60%至70%都是有史料可查的。他捍卫国家似乎没有错,但当时,明朝充斥着腐败,摇摇欲坠,是否应该维护它,甚至为了胜利不择手段,今天仍然无法轻易下个定论。”
对于吴又可,王竞在他身上寄托了更多的个人情怀。“对我来说,他是不是中医都不重要,他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乱世中,他有自己坚守的价值,他的坚守穿越了300年,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价值。这是我想借着明朝的故事来探讨的。”
中国市场分成“囧前”“囧后”
虽然王竞说自己对票房毫无概念,但作为一个电影人,电影市场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没有逃出他的视线。“从《泰囧》之后,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有了质变。中国电影市场可以分为‘泰囧前’和‘泰囧后’。”这是他思考了半年得出的结论。
“《泰囧》前,好莱坞电影胜算比较大,中国只有张艺谋、冯小刚是有票房保证的。其他人,说实话都在赌,赌赢了,可能一匹黑马就出来了,第二次可能就不行,实际上没有形成国产电影的观众群。”而《泰囧》之后,《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等一批国产片获得观众的认可,让王竞看清了中国电影观众的面目,“他们吃着爆米花,在周末和女朋友去看电影,他们不仅仅在一线城市,也有来自于二三线,年龄在22至25岁,普遍是大学毕业,受了很多年盗版碟的熏陶,爱看日剧韩剧,但又不属于精英观众群。”
“过去做艺术电影可能是被迫的,因为你做一个商业片,你都不知道对谁商业,商业是好莱坞么?是香港么?都未必。没有适用于中国市场的商业规则。但《泰囧》之后,开始有一定的商业规则。”
在他看来,“尊重市场”有两种做法。“您喜欢吃什么,我们就按照您的口味量身定做一个,这是一种。但这既不诚实,也未必能成功。还有一种,我还是说我想说的这些话,过去我可能不知道对谁说,我就对着电影节的评审说了,但今天这个对象明确了,那我就要选择他能理解的方式对他说。”
《万箭穿心》、《大明劫》这样的影片之所以“叫好不叫座”,王竞认为还是表达方式不对,“拍《万箭穿心》的时候脑子里没有中国观众,只有我看过的那些片子,就按照我喜欢的方法去拍了,可能针对的人群真不是普通观众。《大明劫》也是在《泰囧》前拍的,那时候也还没有这样的思考。”
不想自己被《万箭穿心》定型
和很多导演一样,王竞在上电影学院之前是学美术的,“当时就想考到北京来,中央美院一年只招三到六人,没戏,后来发现电影学院摄影系也考美术,就考了。”
1990年,王竞从电影学院毕业后发现根本没有机会拍电影,于是投身广告界。做了十几年广告,再回到电影圈时已经30多岁了,“生存问题都解决了,所以没把电影当成谋生的东西,这时候再做电影就是为了心目中的电影理想,没把赚钱看那么重要。电影需要有观众,但赚钱不是导演需要考虑的,电影应该跟观众对话,让观众喜欢。”
第一部电影《方便面时代》,王竞是自己投资,第二部电影《圣殿》是靠广告客户投资,“那时候电影特别差,年产50部,票房十几个亿。每个导演都需要去争机会。”现在,中国电影到了最好的时代,王竞在《万箭穿心》之后,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拍片机会,“对我来说,电影之路才刚开始,习作才刚做完,刚开始有机会拍成熟一点的,相对充足预算的。”
“以前拍小成本是不得已,其实我也不想回避观众,也想拍好看,但是没有好的明星,好的制作条件,好多东西实现不了,比如《一年到头》拍了22天,《大明劫》拍了52天,中间还转了好多场,很多地方都捉襟见肘,离我心目中的好看还有距离。”
“科恩兄弟、斯皮尔伯格,都是我喜欢的导演,都不是特别文艺的导演。”王竞不希望自己因为一部《万箭穿心》而被定型,他希望用电影和更多的观众对话,在商业和文艺之间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
下一部影片,他打算拍一个连环杀手的故事,犯罪题材,又带着些悬疑色彩,已经开始找明星了,肯定不是《万箭穿心》这样的小成本文艺片,但也不会是纯商业的犯罪题材,“一定会更符合普通观众意义上的好看。”(记者 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