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贾樟柯:没有好好陪我父亲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

2013年07月17日 09:07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贾樟柯的名字是做语文老师的父亲取的,意思是“樟木的斧头柄”。“用很好的木头做的斧头柄,算是有用之材,虽然作用不大,但也挺关键的。”

    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迄今贾樟柯共执导了七部长片。其中,《三峡好人》获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在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电影美学风格的同时,贾樟柯也让世人看到了他对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执着。

    捕捉当代社会巨大且快速的变革下的人和事,让他感到“燃烧且疯狂”。贾樟柯说,改变中的中国,如果电影没有在场,这将非常遗憾。他希望自己能够作为一个与时代同步的记录者,“贾樟柯作品如果能让我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活有迹可循,这是我最愿意做到的。”

    “李向阳骑着马,拿着两把手枪,冲过村庄。”这是贾樟柯最早的电影记忆——《平原游击队》。

    不过,直到上世纪80年代港台流行文化进入内地,贾樟柯才开始真正享受电影的乐趣。从初一到高三,他基本上每天逃学去录像厅看电影。“我们老家在夏末西红柿最便宜的时候,会用医院打点滴的葡萄糖瓶装上西红柿一直储备到冬天。那个葡萄糖瓶能卖两毛钱,正好是看录像的票钱,我就把家里的瓶子偷出去卖。”

    凑钱拍摄《小山回家》

    25年前,贾樟柯18岁。他成绩很差,不爱上课,却喜欢写诗。“我不知道我将来能干吗,但我知道我不想去单位上班,我想做自由职业,因为没人管。”

    高考没考上,父亲找他谈心,建议他去学美术。他就从零开始学起,考上了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一次偶然的机会,贾樟柯看了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黄土地》,“突然有一种恍惚之感。看完之后我就觉得,我要当导演。”

    在同学的建议下,他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

    在电影学院期间,贾樟柯干了一件自认为最疯狂的事,就是成立青年实验电影小组。“有一天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独立电影做法》,我看到‘独立’两个字就特兴奋。”贾樟柯迫不及待地找来了王宏伟、朱炯等同学,一起凑钱拍了他的第一部短片《小山回家》。

    “拍完后我们找了很多同学来宿舍看,最初屋子里面挤满了人,大家抽着烟,像录像厅一样全是烟雾。”贾樟柯回忆,“全片只有50分钟,结果播了还不到20分钟,同学就都走光了。”

    实际上,贾樟柯曾对港片很有兴趣,但开始拍片时,他却选择了现实主义题材。这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完全沉浸在日常和人的状态里面,把我的心一下子拉向了那种电影。”

    拍摄时“燃烧的状态”

    之后的一年春节,贾樟柯回到老家。“那时我27岁,老家很多同学都已经有小孩了,我回去后听到的都是朋友们讲夫妻之间、婆媳关系之类以前我们从不曾聊过的话题,再加上那些留下我很多痕迹的街道全部都要拆掉、撤县设市,我就觉得天旋地转、物是人非那种感觉。”

    贾樟柯立刻打电话给制片,表示要修改已经创作好的一部剧本,重新写,“写的时候我就知道谁来演,因为都是按照我的亲友来写的。”

    这部电影,就是贾樟柯的长片导演处女作《小武》。

    “《小武》一共拍了21天,我也喝了21天的酒,当时每天都感觉是在庆祝,然后天一亮就出工,而且一点都不觉得累,所有能量都释放出来了。”

    至今,贾樟柯仍怀念那时整个人“燃烧的状态”,“但是拍处女作时的那种状态,永远都不会再回到身体里了。”

    此后,贾樟柯又执导了《站台》。经历了两部片子,他逐渐确立了自己记录式的电影美学风格,也愈发迷恋捕捉当下发生在周遭的人和事。

    “我的心态是随时可以终止导演生涯,导演不一定要一直拍电影,但要保证最后一部电影也要保持自己,如果改变,我宁可不拍。”

    “痛并快乐着”的创作

    坚定了这个梦想,贾樟柯开始了漫长的“痛并快乐着”的创作生涯。

    这种“痛”,在拍《三峡好人》时他体味得最为彻底。

    最初,贾樟柯本是要拍一部关于刘小东作画的纪录片,但当他跟随刘小东来到三峡实地作画时,在这个被贾樟柯称作是“被遗忘的让人模糊时空的地方”,他看到了当地人家徒四壁的生存条件,闻到了空气中弥散着的腐臭味道。贾樟柯开始不停地跟当地人聊天,在他捕捉到一个老者嘴角一丝狡黠的微笑时,他决定同时套拍《三峡好人》。

    “拍摄地的建筑是以七天为一个爆破单元的速度拆毁,水位线明显的标志催促我不能错过即将被淹没水下的一切细节和痕迹。我感觉每天都在和消失的城市赛跑。”

    拍摄中最难忘的经历,是一个拆迁工人的突然去世,“这个工人是刘小东为画作《温床》开画的第一个模特,在电影里他是片尾拆迁工人在一起的一场戏里拿毛巾擦脸的那个演员。但是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我他被拆毁的墙壁砸死了。”

    当天夜里,这个工人的遗体就被运走了。

    这一幕,被贾樟柯运用在了影片里,“生命的反复无常需要去表现,生存就是这样,有时候生命就是那么渺小。”

    “希望让生活有迹可循”

    面对“痛”,贾樟柯唯一的发泄方式是对跟随他十几年的创作团队、那些有着深厚情谊的朋友们大发脾气。其中最委屈的,就是他多年的“御用女主角”、现今已是贾樟柯妻子的赵涛。

    骂累了,贾樟柯会一个人面对江水待上几个小时,一根接着一根地抽闷烟。有一次夜里凌晨三点,贾樟柯躺在床上仰天大呼:“我他妈的怎么会干上这一行!”

    而更让他痛彻心扉的,是父亲的去世。他也由此做了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重新解读生命的意义。

    之后执导的《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贾樟柯开始在关注现实的背后注入历史的厚重感,“多少年后蓦然回首,我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与时代同步的记录者。我的作品如果能让我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活有迹可循,这是我最愿意做到的。”

    ■ 同题问答

    1.25年前你在做什么?那时候你的梦想是什么?

    25年前我18岁,中学还没毕业。当时我最大的欲望是想去了解我自己。

    2.作为一个成功者,你人生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没有好好陪我父亲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也是我至今最大的创伤。

    3.有什么话是你深信不疑并且最想教给孩子的?有什么话是你曾经深信不疑如今不以为然?

    深信不疑的是时间。时间可以带给你一切、证明一切。

    很多人都说年轻人就意味着反叛、新思维,我曾经也深信不疑,但现在我会告诉孩子这些都是骗人的。

    4.是否有过放弃或不思进取的时候?如何度过那段时光让自己继续前行?

    从我明确将拍电影作为职业后,我就一直很坚定,中间没有过任何动摇。

    新京报记者 孙琳琳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