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不抛弃不放弃总会与梦邂逅
中国梦口述实录之十二
来自于河北农村的王宝强,如今已经火爆影视圈10年。十年前,恐怕没有几个人能预料到王宝强可以从一个生活无着落的“北漂”成长为一个一线明星。
也许是王宝强长年习武的坚韧,以及他那双包裹着对未来单纯渴望的眼神,使得他进入了自己的理想之地。在他的身上,有着浓浓的质朴和腼腆,这些气息飘摇在充满着虚荣脂粉的演艺圈里,使得他格外醒目。王宝强说自己现在每年秋天也会回去帮家里做农活。他说人生就如种地,种地时付出心血,就会有好收成;人生也如此,每一步都走好,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梦想成为李连杰和成龙那样的演员
一部《少林寺》让王宝强幼小的心灵萌生了“理想”的种子。为了成为“李连杰”,他少年时就开始学会忍受苦涩。
我小时候特别迷恋李连杰的电影,看完《少林寺》就总梦想着能像他那样当武打演员。那时特天真,觉得要想成为武打演员,就要先去学武。于是在8岁时说服家人,由一个师傅带着去了少林寺,在那里学了6年。什么都练,主要是一些武术套路和刀枪剑棒。那6年,我剃光头,吃素,现在吃肉了,但吃得很少。开始练时特别苦,但为了成为李连杰那样的人,我就都忍受了,后来也不觉得苦了。现在每天都坚持练30到60分钟,一天不练浑身都不舒服。我想最后练成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每天很精神地面对一切。
14岁时我来到北京了,那时有师兄弟在北京,他们做武打替身。我当时认为会了武功就可以做武打演员,于是就到北京来了。
第一次当群众演员,拿了20元,那时觉得真不少,因为我每天的生活费是2元钱。那段生活很像周星驰的《喜剧之王》,给我们的钱很少,管顿盒饭,但我觉得比在老家好。那时我14岁,跟在一些比我年纪大的人的后面,在电影学院或剧组外等着人家用我们。有时候师兄弟认识剧组的武指,就间接地介绍过去,工作很不固定。有一段时间我都要绝望了,因为我不想做武术替身。但别人都嘲笑我,认为我个子不高,武术又不是多么精妙,没什么文化。各种条件都说明我这样的人只能做替身,不会有出头的时候。
我现在大多都不记得去过哪些剧组做替身了,因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导演、演员、剧情。
当群众演员并不固定,也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所以就去工地,推车、搬砖,生活很苦。但可能是学武术的原因,心里一直有一股精神支撑着。就这样,等到了《盲井》。
《盲井》和《天下无贼》改变了命运
如果没有出演电影《盲井》和《天下无贼》,王宝强今日的命运可能就是在凄凄冷风中站在电影学院的门口,等待一个可以暂时糊口的群众演员席位,或者,他的一张再普通不过的农民的面庞,已经淹没在这个城市的茫茫人海之中。
我16岁演《盲井》,结果得了一大堆的奖。那时正是我在北京生活很绝望的时候,大家传消息说《盲井》挑演员,我就去了。那阵子心情本来就不好,所以表现很一般,很没精神的样子,我回去后自责了半天。我想就这个失魂落魄的样子,怎么能让导演挑中呢?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打电话让我去见导演。后来知道人家就是看上了我这副“弱”的样子。
我最初以为《盲井》是一部武打片,后来知道不是就有点失落。我想我是要拍武打片的人,怎么能去拍农村片呢?后来我就想,做演员是什么角色都要拍才行,所以就接了。那时我连剧本都没看过,电影讲什么一点也不知道。第一天拍戏,是拍我们几个从矿井里上来,没有台词。但他们说我表现得特好,让我高兴坏了。
第一次面对镜头特别紧张,但是一开拍就没事了,像我以前表演武术,开始也紧张,但一上台就没事了。《盲井》里的角色让我想起我叔的儿子。我叔走哪儿都带着他,他跟在后头就是傻傻蔫蔫的,就是我在电影里演的那样子。
因为《盲井》,我去了台湾参加金马奖。一次和一个台湾演员逛街,他问我最喜欢看谁的电影?我说是冯小刚,我看过他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想到春节还没过,我就接到了一位副导演的电话,让我来见冯小刚。我当时高兴坏了,走进冯小刚工作室的电梯时,心咚咚地跳。
那次见面我们聊得很好,他就把剧本给了我,也没说和谁演。后来去小汤山试戏,别人才告诉我,和我演电影的是刘德华、刘若英和葛优。我当时激动得都快晕过去了,因为刘德华的戏和歌,我们是看着听着长大的,刘若英演的《粉红女郎》在我们村可火了。我的师兄弟和村里的老乡,都羡慕死我了。
说起和冯导的缘分,我还曾经给《大腕》做过群众演员呢。那次是在故宫里拍戏,拍了一天,很热,群众演员很多。但在中间休息时,葛老师居然走到我面前摸了一下我的头,对我笑了一下。当时那么多人,他却摸了我的头,我兴奋坏了。后来还和关之琳要了张签名照。拍《天下无贼》时我好几次想和葛老师说这件事,但都没说,不知该不该说,不过我告诉冯导了。
第一次见刘德华、刘若英是在拉卜楞寺开机前一两天。我看见他们兴奋得说话直哆嗦。若英姐看过我的《盲井》,她对我非常好,还主动要求与我对台词。我开始担心我的口音她听不懂,结果她不但听得懂,还学我说话,学得很像。刘德华爱跟我开玩笑,总是背后拍我一下,然后在我跟前转圈。我给他练几招,他就高兴地向别人喊:“瞧,我的徒弟不错吧。”他演过《赌圣》,所以教我纸牌魔术,手特别快,开始看得我直晕,现在我也学会了。不过这次拍《天下无贼》最遗憾的是和葛老师没有什么对手戏,但他也很关心我。电影中的傻根为别人义务献血,我在电影里是真的被抽血。这是我第一次抽血,很紧张,抽完后我的胳膊发青有些肿。葛老师第二天还问我好些没有?剧组人都对我特好,我抽血,他们给我买好吃的,让我补补。
心怀感恩,把每件事做好,机会就慢慢来了
王宝强如今的电影梦早已实现,不但与众多曾经心目中的大明星合作,而且自己也成了票房灵药,《士兵突击》、《泰囧》等有了自己的代表作。王宝强说自己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大家帮助。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也不会有他的今天。
我成长的路上,导演李扬是我的“史今班长”,冯小刚是我的“袁朗队长”,是徐帆老师让我有机会演了许三多。当时,她得知《士兵突击》剧组在遴选许三多的扮演者时,第一时间告诉了我,并极力劝我去争取这个角色。其实,《士兵突击》找我的同时,还有一个武打片找我,徐帆老师让我一定要拍《士兵突击》。她告诉我这个角色可遇不可求,因为她与康洪雷合作过,知道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导演。事实证明,徐帆老师指给我的路很正确。我把冯导和徐帆老师当我的长辈,在北京的亲人。每年都会去看他们,平日忙的话,过年的时候就会在家里多聊一些,他们也会给我些建议。看到我现在发展得挺好,他们也很高兴,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不断地成长。
当时演完《天下无贼》,大家都叫我傻根儿,虽然大家记住了我王宝强,但是我也开始担心是不是自己一辈子只能演这样的角色?当时我为了这个事情发愁,冯导的话点醒了我。他告诉我,你要演别人演不了的角色,你王宝强就是独一无二的,你也没必要追求别人说的那些高富帅的东西,先把这碗饭吃好了吃稳了,让观众先接受,慢慢你再寻求变化。所以后来我演《暗算》里的瞎子、《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目的是想把这个基础打稳了,再去变化。
最近刚拍完冯导的新片《私人定制》。今年春节我们见了面,他说《私人定制》有个角色适合我,我就答应了,也没谈什么片酬。没有《天下无贼》就没有王宝强,我很感激他。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感恩之心,从小事做起,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注重细节。只有把小事都做好,把每一步都走好、走稳,才能走向成功。把每件事做好,机会就慢慢来了。
我很像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
王宝强塑造了一系列在梦想之梯上艰难攀爬的角色。这其中,《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是王宝强觉得与自己最相似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告诉每一个心存理想的人,只要不抛弃、不放弃,山高水长地走下来,总有与梦想邂逅的那一刻。
我跟许三多的经历很像,他在当兵前被他爹叫“龟儿子”,都不敢言语。我刚从老家到北京去做北漂时,也很懦弱,怕被别人瞧不起——因为俺家是农村的,没有背景,没有条件。我做武行,却又长了一个苦瓜脸,他们都嘲笑我,说我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出息。我很自卑。
许三多就是一个靠精神活着的人——每个人都觉得这个人不可能成事,但他偏偏就是成事了。我觉得这个人物最大的价值就是:再怎么自我感觉渺小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得到鼓舞——大家总比许三多强吧,连他都能成功,我们只要用心,凭什么不能成功呢?!
我跟许三多确实挺像的。当年我说自己要当演员,身边没一个人相信——不是不相信我的决心,而是不相信我有成为演员的可能。只有我相信,我每天都跟自己说:“王宝强,你一定能成!”最后真的成了。它是我成长过程的一个纪念,我想让它告诉每一个心存理想的人,只要努力,每一个梦想皆能成真。
以前乡亲们说我选错了路,现在家乡有很多人的孩子都想去学武术。《天下无贼》开机的消息登报后,我有老乡在北京的工地打工,在报纸上看见了这条消息,就把报纸给我父母拿回去了。我拍《天下无贼》中途回家,一进家父亲就喊:嘿,傻根儿回来了。我一回家,可热闹了,村里人都来我家听我讲故事,他们特别羡慕我坐过飞机,更别说去过香港、台湾了。我家乡的人大多数没有什么理想,他们就是种地、结婚、生小孩,然后一辈子过去了。我和他们不一样,我很倔,而且我一旦有什么想法,会尽自己一切力量去实现。所以我想人还是需要有梦想的,有梦想才能走更远的路,看不一样的天。
初来北京时,就立志不能一事无成地回去
王宝强是个孝子,他给爸妈盖房,有时间还回老家帮做农活。岁月流转间,王宝强如今也已是孩子的父亲,他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家庭不受外界干扰。他说自己现在的生活很幸福,过的就是平平淡淡、普通老百姓的日子。
我从小就特有主见,当年揣着600元来北京,父母倒是很放心我,他们说我混不混出来不重要,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把自己照顾好。但是,我自己下定决心,一定要混出个样子再回家,以报答他们。在我学武术时,就有好多村里人责怪父母让我去,认为没出息;我来北京,他们还是责怪我父母,认为我痴人做梦,所以我不能一事无成地回去。
小时候我特别倔,没少挨爸爸的打。刚到北京时收到家里的一封信,别看在家爸爸对我严厉,但信却写得非常温情,他说自己没文化没本事,才让孩子在外面受苦。我读了信哇哇大哭。日子不好过,我不想和家人讲我在北京的难处,所以有两年没跟家里联系,没打过电话没写过信。后来听说奶奶还担心我是不是在北京被人卖了。
拍完《盲井》我挣了2000元,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我买了个手机,给家打电话,激动得一上来就说“妈,我拍戏了,挣钱了。”结果电话那边说“你是谁啊?”父亲接电话时还使劲骂我,责备我那么长时间没个音信。等到回了家,我跟家人一起大哭了一场,一晚上没睡觉,根本睡不着,太兴奋了,一直跟爸妈聊天。
后来再有钱了,我给父母盖房子。我现在所做的、所努力的其实不是为我自己,我是为他们,为我的家人。我现在也做了父亲,只要有时间就在家,我不能让孩子缺少父爱。我很享受家庭生活,陪着老婆孩子一起逛公园,去游乐场,这种感觉就是特别有生活气息。其实,我自己工作当中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说我,讨论我的作品,说什么我都可以接受。但是我不希望观众聊我的家庭,如果我的家庭成为一个话题,那我的生活就没有自由了。
用吃苦耐劳来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
今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颁奖典礼上,王宝强说自己希望有机会能去上大学,而他的“上学梦”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我8岁就去了少林寺,小时候就对练武感兴趣,也有点天分,老师在前面练一遍,我在后面就学会了。但是,一让我学习、看书,我就头疼,看不下去,也记不住。 来北京后,当时人家说,练武术的只能做武行、替身,露脸的也不会是你,人家只会找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学表演的来正经演戏。当时他们一说这个,我心里就难受,直到后来拍上了戏,我才真正意识到学习文化是多么的重要。
现在我想读书,其实跟我的工作有很大关系。毕竟小时候,我没怎么上过学,现在觉得还是要弥补一些缺陷。演戏需要技巧,不像我刚开始拍《盲井》的时候,不用设计,什么也不用想,非常自然的就演下去了。但是之后的一些角色就不行了,我不能演什么都是一个人,是需要让观众区分开的。想要演好其他角色,读剧本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拍戏时经常把自己关进房间,或者关手机,读剧本。因为我知道自己比别人基础差,人家背两页台词的工夫,我可能只背了一页,但我可以用吃苦耐劳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拍摄《士兵突击》的时候开始,为了读剧本,我常常带着一本字典,即使在拍摄现场也随身带着。因为《士兵突击》是军队题材的戏,有很多专业用语是最难记的,而且那些词一个字都不能错。就此养成了习惯,我现在也挤时间多看书,活到老学到老嘛。我还跟儿子学英语呢。儿子跟ipad学,我跟儿子学。万一有一天和外国人拍戏,我也希望自己做好了准备。不怕学得慢,就怕不学。
一个人与梦想的距离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
王宝强的演员梦实际上是功夫梦,而这个梦想,他今年终于彻底实现了。当然,不是《泰囧》里那“只此一招”的高空弹跳下劈腿,而是和甄子丹合作的《冰封侠》。
黄建新导演曾说我拥有的不是演员梦,而是功夫梦。他这么懂我的心思,我很感谢他,是他推荐我演这部《冰封侠》。而这部戏,让我这么多年的功夫梦终于实现了。
刚开始甄子丹不知道我究竟有多少武术根底,结果一试,他高兴坏了,最后给我设计的动作让我太帅了。甄子丹是个特别棒的武术指导,他根据我的特点拍的动作,让我特别享受。我晚上睡觉都经常觉得浑身紧张,浑身充满力量,因为太喜欢那些动作了。
熬了这么多年,我把功夫梦一直放在心里,一直等待着它能够插上翅膀,从我的心里飞到现实中。而如今,这个圆梦的过程,也像是一场梦一样。我的心一下子静了下来,我想说,一个人的成功一定是有理由的,虽然有运气的成分,但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家都没想到我的武术根底还是很好,这是因为我尽管这么多年都是演文戏,但我一直不放弃练功。因为我清楚,只要我一直坚持练功,一旦有了机会我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如果放弃了练功,即使机会来了,我也未必能承担下来。
回想我少年时懵懵懂懂的功夫梦,与现在隔了那么久的时光,久得足以把它忘记或者丢掉了。我就想,也许,一个人与梦想的距离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拐了很大的弯才达到了那个目标。但是,只要你自己不忘记,那不管走多远,都像有个朋友在远处等你。而在与梦想相逢的那一刻,你才会明白,原来其间所有的经历,都是梦想这个朋友导演的一出戏。
本版文/本报记者 肖扬
王宝强从影大事记
8岁,说服家人到少林寺习武。
14岁,只身来北京做武打替身。
16岁,被《盲井》剧组选中,因此部电影获第4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人奖、第5届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第2届泰国金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2004年,参演冯小刚贺岁剧《天下无贼》。
2006年,主演30集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成功地塑造了许三多。
2007年,参演冯小刚贺岁大作《集结号》。
2010年,主演电影《人在囧途》。
2012年,主演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
供图/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