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从“科技床”到“科技馆”,冬奥会如何插上科技翅膀?

从“科技床”到“科技馆”,冬奥会如何插上科技翅膀?

2022年01月26日 19:26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北京冬奥会)从“科技床”到“科技馆”,冬奥会如何插上科技翅膀?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电 题:从“科技床”到“科技馆”,冬奥会如何插上科技翅膀?

  作者 门睿 杨柳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活跃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憨萌活泼,身着冰晶外壳,酷似穿着宇航服的“太空熊猫”,极富科技感、未来感。同样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张家口冬奥村运动员公寓的“科技床”,其设计遵循人体工程学原理,可以自由升降角度,为人体脊柱提供最佳支撑,促进血液循环,让运动员们回到床上就能放松身心。

  “这样的科技案例还有很多,今年冬奥会有一抹鲜明的科技底色,从筹办到现场展示,‘科技奥运’这一理念是一以贯之的。”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际传播及效果评估中心主任周敏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资料图: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吸引路过的市民拍照打卡。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易海菲 摄
    资料图: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吸引路过的市民拍照打卡。 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早在2000年,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过程中,就明确提出了“科技奥运”的申奥理念。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之一脉相承,提出“科技冬奥”的愿景,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已密不可分。

  走进北京冬奥会场馆,科技与奥运正一次次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无不彰显出冬奥会中的科技创新力量。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和首钢滑雪大跳台首次应用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竞技型人工剖面赛道设计方法与建造关键技术;作为当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既能运行水上项目又能运行冰上项目的“双奥”场馆,国家游泳中心的“水冰转换”离不开可转换结构体系以及可拆装制冰系统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作为本届赛事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采用了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

资料图:航拍“雪如意”。(无人机照片)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翟羽佳 摄
资料图:航拍“雪如意”。(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奥运会不仅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体育赛事之一,也是体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绝佳场景,除数字媒体技术、智能通信技术外,本届冬奥会还应用了绿色环保技术等理念。”周敏说。

  “冰丝带”是世界上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将融雪水、自然降水进行高效回收存储,实现了整个区域内水的“微循环”;北京冬奥会期间所有场馆将实现100%绿电供应,在奥运史上尚属首次……这些“绿色”智慧结晶都是诠释“科技奥运”的最佳范本。

  在周敏看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公众科技素养正在极速提升,科技传播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科技奥运’理念能够推动冬奥会成为科技交流体验场景,助推普及奥运文化,增强社会科技创新氛围。”

  从“科技床”的以人为本到“科技馆”的赋能创新,冬奥会已插上科技翅膀。“科技奥运”理念为奥林匹克事业和社会发展留下丰厚物质与精神遗产,赛事结束后,它们将转化为可推广的科技成果,持续积极影响主办城市,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完)

【编辑:苑菁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