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源13岁令段祺瑞拂袖而去 现代围棋因他而生
十多年前,他在自传《中的精神》自序中写道:“为了能够再接近真理,哪怕只是一步,我希望自己能活到100岁。”
昨天,这位最接近围棋之神的人,在刚过百岁之际,终于接到了神的召唤,去天堂下棋了。
少年时他是张无忌,成年时他是张三丰,老年的他是扫地僧,仙逝时,他是吴清源。
看潮起潮落,观云舒云卷,一局棋罢,已是百年。
13岁令段祺瑞拂袖而去
14岁东渡日本求艺
吴清源,原名吴泉,1914年6月12日生于中国福建。他从父亲自日本带回的棋书上学会围棋,由于一手执书一手打谱,他用以支撑棋书的左手中指一生弯曲。
1927年吴清源随父迁居北京,少小年纪就以高超棋艺震惊京城。当时,几乎所有在京围棋高手都成为了时任国务总理、超级棋迷段祺瑞家中门客,人们与段对弈时,均不敢胜。少年吴清源却不知此道理,第一次就将段祺瑞杀得落花流水。使之拂袖而去。不过,吴清源的棋艺仍得到了段祺瑞的赏识,此后二人虽不再复弈,但从此吴清源每月能从段家获得一百银元的补助。
随着与在京日本棋手的交流,吴清源之名传至日本,大棋士濑越宪作惊其才能,竭力促成吴清源东渡求艺。此后,14岁的吴清源在段祺瑞的资助下成行。在成为职业棋手后,吴清源曾受邀回国交流,再遇段祺瑞对弈一胜一负,成长后的吴清源用这样的方式给他的恩人以最好的回报。
十番棋打遍日本无敌手
被称为“昭和之棋圣”
到达日本后,吴清源很快就显现出围棋上卓越的才能。
这期间,日本棋坛发生了一些足以影响围棋发展的大事,首先,是日本传统围棋家族本因坊宣布放弃世袭,之后日本围棋第一人、末代本因坊秀哉去世,新的日本围棋第一人之争甚嚣尘上。1939年,青年才俊代表吴清源、木谷实被推上了十番棋争霸的舞台。
十番棋,是源于日本幕府时期围棋四大家族为争夺棋界荣誉进行残酷争棋的一种赛制。十番棋采取升降制度,如果一方净胜超过四局,比分落后方将被“降格”,即在交手棋份上降一级。
在首局比赛中,由于棋局进行过于激烈,木谷实因突流鼻血而晕于棋盘之侧,而潜心计算的吴清源竟浑然不知。这一波折因观战记者的渲染,以及中日战时的民族矛盾,身处漩涡中心的吴清源遭到了部分日本民众的咒骂乃至恐吓,一度陷入危险。首局获胜的吴清源在师友的鼓励下坚持比赛,并最终将木谷实打至“降格”。
从此次开始,直到战后的1956年,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吴清源迎接了日本七位最顶尖棋手的十次十番棋挑战,除让先(对手全部执黑先行)输全盛期的藤泽库之助一次外,吴清源将其他所有对手一一降伏。
十次十番棋,奠定了吴清源围棋第一人的身份,他也被称为“昭和棋圣”。在时隔几十年后,中、日、韩三国都曾对职业棋手做过调查,在“最尊敬的棋手”这一项里,职业棋手十有八九都选择了吴清源。
他创下的新手、新定式层出不穷
现代围棋因他而生
深受棋迷喜欢的武宫正树曾说:“说我们现在的职业棋手的光彩中一半是托了吴先生之福也不为过。对于我来说,不,对于几乎所有的棋手来说,吴先生犹如苍天在上。”
之所以如此,并非只因为吴清源在比赛中所获得的成绩,更多是因为吴清源天才般的围棋思想让现代围棋发展加快了步伐。
初到日本,少年吴清源就在棋上有着不拘一格的想法。青年时,吴清源与木谷实并称一时之才俊,二人一起开创了“新布局”革命,迅速而猛烈地将沉闷而缓慢的幕府时代围棋抛向了历史。
随着自身水平的提高和人生阅历的增长,吴清源在棋上所表现的想象力越来越惊世骇俗。传统围棋的桎梏,在他的面前一一被打破。他在棋上所使用的着法,刚问世时总能引来阵阵惊呼:“棋还能这样下!” 他创下的新手、新定式层出不穷,在他的世界里,围棋自由无羁、任意发挥,不受传统的定式、套路约束。在这个层面上说,现代围棋的创立及迅速发展,几乎全赖于吴清源一人之功。
1961年,吴清源不幸遭遇车祸,从此他的竞技水平逐渐下降,直至他1986年宣布退出棋坛。但吴清源在棋上的思想却没有因此而停顿。在进入老年后,吴清源着力研究“21世纪围棋”,其理论往往给人豁然开朗之感,于是有人惊称围棋在他眼里是三维的。
他一生数次转换国籍
始终怀有一颗中国心
清秀的面容,一双酷似佛像的大耳,从容恬淡的表情,几乎所有见过吴清源的人都说,这真是个有道之人。
吴清源的人生有着许多坎坷。为了精研棋艺,青年吴清源加入日本籍,但战争让他身陷民族仇恨的漩涡之中。在战争结束后,他的日本国籍被剥除,他以一人之力与整个日本棋坛进行着对抗,直到1949年恢复中国国籍,他才结束了无国籍的日子。1979年,考虑到子女的就业问题,吴清源重新加入日本国籍。然而,在一生里他始终怀有一颗中国心,一口京片子说得极溜。
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吴清源的内心远比外表强大。除了棋的成就,吴清源对中国古老哲学有着颇精深的研究。他将从中得来的心得,用在与人与事上,用到了围棋上,他认为最好的围棋,就是讲究平衡。
吴清源一生没什么积蓄,晚年生活全靠棋友会支持,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却能在家开设起研究会,将年轻棋手招罗到一起进行研究。事实上,晚年的吴清源在棋上仍具惊人的敏锐度,其私人秘书牛力力说,吴清源在看年轻人的棋时,往往能飞快地指出正确的位置,令大家叹服。
吴清源就这样将一生追求着他心中的道,如今,他终于去了另一个地方下棋。
一个签名与九个小时
“记住,你们是采访者,不是追星族。”——因为大学时代新闻课老师的这一句话,在成为一名体育记者的十余年里,我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从不向我的采访对象提出签名或者合影的要求。
唯一的一次破例,就是因为吴清源。
那是2004年4月,我去上海采访第五届应氏杯围棋赛的开幕式。作为应氏杯的总裁判长,已经90岁高龄的吴清源也专程赶到上海,现身欢迎晚宴,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与这位围棋泰斗接触。在晚宴开始之前,已经有不少人拿着本子和扇子请吴清源签名,但我却一直处于纠结和犹豫之中,因为对于从小学棋的我来说,吴清源这个名字实在是太过高山仰止,让人无法不生出崇敬,而真正促使我决定打破原则,做一回追星族的,还是同行的一句话:“这次如果错过,以后很可能就没有机会了。”毕竟吴老先生已经90高龄,而且平时都在日本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很少有机会回到中国。
当我们拿着扇子走上前,忐忑不安地提出签名的请求时,欢迎晚宴已经开始。吴清源的助手牛力力让我们稍等,等吴老用完餐再给我们签名。就在我准备回到自己座位时,吴老突然放下手中的筷子,向我招招手,示意我把扇子给他,他马上就给我签名。受宠若惊的同时,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吴老在签名前,特意用毛巾擦了手,然后认认真真地在扇子上签下了“吴清源”三个字。
在签完吴清源之后,我又请李昌镐也在扇子上签了名。当时参加应氏杯开幕式的围棋高手众多,像大竹英雄、林海峰、马晓春、依田纪基、常昊等人也是国际棋坛响当当的名头,有同行就建议让他们也在扇子上签名,但随即就遭到了另一位同行记者的“鄙视”:“他们都算得上是超一流棋手,但只有吴清源和李昌镐是不世出的天才。这把扇子上有这两个名字就足够了,再加任何人的签名上去,这把扇子可就掉价了。”这句玩笑话并无对其他棋手的不敬,但足可见证吴李两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再见吴清源,则是在第二年的北京,也就是那一届应氏杯围棋赛的决赛场上。常昊与崔哲瀚的第四盘对决。此前常昊已经2比1领先,再赢一盘,就将首度登顶应氏杯。在那场比赛中,吴清源亲自担任比赛的主裁判,在宣布完比赛开始后,就坐进专门为他准备的研究室里。比赛下了9个小时,吴清源就在研究室里静静地摆了9个小时的棋,其间几乎没有起身。
我数次经过研究室的门口,向里看去,看到的都是一样的画面,犹如时间定格一般:
一人,一枰,一扇,黑白两色棋子,这就是他的世界,安然静穆。本报记者 刘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