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江苏体育足球先单飞 人才培养卓著国脚越来越多

2014年04月01日 09:15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足球,作为江苏三大球中第一个职业化的项目,现在不但稳居中国顶级联赛前列水平,而且还培养出孙可、周云这样一批国脚级球员。另外,通过市场运作的人员流动,德扬、安塔尔、刘建业、吴曦、关震等一批国脚球员也加强了球队的整体实力。另外,因为成绩的提高,丰富了球迷的业余生活。

  扬子晚报记者 张昊

  无全运会任务

  俱乐部有财权和话语权

  职业化,也就意味着与计划体育分手,作为第一个单飞的江苏大球项目,江苏足球拥有了独立的财权和话语权。而因为全运会足球项目的年龄限制,职业足球队的球员基本上无法参加全运会,这也给了职业俱乐部更加宽广的发挥空间。而江苏足球自从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的第一个年头就基本走上了自给自足的阶段。此后,江苏足球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期,成绩也从甲A跌倒甲B甚至乙级联赛。

  最终,江苏足球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之下,逐步走向稳定发展的阶段。职业化之后,无论之前的江苏舜天还是现如今的江苏国信舜天,都把球队当做企业来经营和管理,球队的初期投入和最终产出都要通过董事会审批,相关管理人员也要担负一定的责任。之前的计划体育情况下,搞足球只要符合足球发展规律就可以了,但现在职业化之后,球队还要考虑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必须同时兼顾到两个规律。

  因为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江苏足球就有可能在自己培养人手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引进高水平运动员,从而提高球队的整体实力。但同时,在俱乐部成绩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市场化也要求俱乐部加强人才培养,建立自己的造血机制。

  人才培养卓著

  江苏走出国脚越来越多

  众所周知,江苏并不算中国足球的沃土,依靠计划经济模式取得成绩突破难度很大。职业化之后,舜天依靠自己的造血机制培养的孙可、吉翔、周云等球员,成为了中超其他球队眼中的香饽饽。孙可等这批89、90球员的由来要追溯到舜天集团在2000年接手江苏足球,当时的出资方舜天集团非常重视俱乐部的青少年培养的工作。从1989、1990年龄段到1991、1992以及1993、1994年龄段的梯队建设都比较规范,这些梯队出来的球员也成为了国内同龄球员中的佼佼者。

  其实,球员培养除了可以供球队使用外,还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孙可、吉翔刚刚入队的那个年代,一个小球员一年的培养费用也就一万元左右,一个球队一年的开支也不过百万人民币。但再看看培养出的孙可、吉翔、周云等球员如今的身价,就算打包便宜卖也要大几千万。如今,孙可、吉翔和周云已经成为了江苏球员的代表,成为了江苏足球的名片。赛场上,他们的存在让江苏球迷更有归属感;而且他们的成功也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使得更多的学生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踢球,这又为江苏足球提高了人才选择余地。现在,舜天等单位筹建的足校也初见雏形,这所职业足球学校也将为江苏足球的未来提供更加强大的造血功能。

  在依靠造血功能稳定球队实力的同时,职业俱乐部可以通过输血提高球队实力。如今的舜天队中,德扬是黑山国家队球员;安塔尔是黎巴嫩国家队队长;孙可、吴曦和刘建业是现役中国国家队球员;关震、周云曾经入选过中国男足;吉翔和任航成为了新国足考察的重点对象。

  社会效应显著

  65769创造中国职业足球最高上座

  球队取得的人才和成绩只是足球项目本身的所得,而在球队成绩之外,球队的社会效应就是要给老百姓带来精神享受。如今,江苏国信舜天已经成为了江苏的一张名片,成为了江苏球迷心中的名牌,每逢舜天主场比赛日,南京奥体中心都是人声鼎沸,球迷们都把看舜天比赛当做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一个数据上就可以看出江苏足球这两年在国内的影响力。65769,这是2012年10月20日江苏国信舜天主场与广州恒大比赛时的现场观众人数,而这个数字已经成为了中国足球的一个新标杆,创造了中国足球的观赛人数纪录。另外,65769人的新高,更是打破了日本球会先前保持的东亚中日韩三国联赛单场上座率最高纪录。

  如今的中超联赛,广州的天河、北京的工人体育场以及南京的奥体中心成为了最火爆的主场。在上周进行的舜天主场与恒大比赛中,球迷人数再次突破5万,创造了近两个赛季的中超最高上座率。如今,江苏国信舜天的主场上座率稳定在了2万以上,在国内排名前列,而且屡屡获得最佳赛区和最佳球迷大奖。足球给老百姓带来的快乐和关注,也将继续激励着江苏足球的进步与发展。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