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从彩排看广州亚残运会开幕式十大亮点

2010年12月12日 18: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广州12月12日电 题:亚残运会开幕式十大亮点

  作者 廖宴思

  广州亚残运会将在温情和阳光中启程。尽管12日晚上广州的温度会偏低,但是这场情真意切讲述人间大爱的开幕式将会让人心生暖意。盘点亚残运会开幕式几次彩排发现,感人之处比比皆是。

  最伟大主题:大爱动人,自强不息

  亚残运会开幕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返璞归真”,抛去繁华与浮躁的因素,回归人类心底最真的爱。如果说亚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是“水”,那么亚残运会开幕式的主题则是“爱”;如果说亚运会的开幕式重在“展示”,那么亚残运会的开幕式则强调“表达”;如果说亚运会开幕式是以高科技创造了“震撼”,那么亚残运会开幕式则是以情感营造了“温馨”;如果说亚运会开幕式是浓墨重彩地展示了岭南文化,那么亚残运会开幕式则是情真意切地表达了人间大爱。

  最大特色:仪式与表演结合

  与枯燥却庄严的仪式相比,亚残运会的仪式部分显得“感情”充分。“爱”的主题贯穿到仪式与表演的每一个篇章,成为开幕式的灵魂。整个开幕式虽分为开幕式仪式和文艺表演两大部分,但是,仪式与表演的结合紧密结合,成为是本届亚残运会开幕式的最大亮点。

  最人性化的焰火:关爱生命

  焰火本无情,但是,人间大爱赋予它“多情”的一面。文艺演出第一章节,当场内手语主持人姜馨田用手语打出“妈妈我爱你”、“朋友我爱你”、“世界我爱你”的同时,现场将出现网幕焰火在夜空中打出“生命”、“阳光”、“关爱”三组巨型手语图案,寓意“生命阳光,与爱同在”。

  最温馨的故事:“一家人”

  亚残运会开幕式演出部分从“一家人”的故事说起,讲述了一个由爸爸、妈妈和残疾孩子组成的“一家人”的故事。通过残疾孩子和爸爸、妈妈的心灵对话,依次展开听障人士、视障人士、肢残人士的心灵世界。最后,“一家人”将火炬送给残疾人点火手点燃主火炬塔。将开幕式戏剧化,讲述“一家人”的故事,营造“一家人”的氛围,成为本届亚残运会开幕式的一大亮点。

  每个家庭背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一家人”背后隐藏着无数像这“一家人”一样缺陷却有着爱和梦想的“家”。

  最岭南文化:西关窗花

  西关大屋是广州民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西关窗花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亚残运会就地取材,将西关窗花搬进舞台。红、绿、蓝三色光流分别从场地四周涌出,从不同的方向,向场地中心汇集。800名手持发光花束的“星光人”在三色光流的引领下,急速跑动,汇聚成三色飘带,最终在场地中心形成本届亚残会的会徽——“西关花窗”。

  最尊贵的运动员:互动演出伴随入场

  相比往届的亚残运会开幕式,本届运动员入场仪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伴随着运动员入场的,不再是单一的入场乐曲,而是由残疾人母亲团、毛阿敏等多位歌手(包括残疾人歌手)演唱的8首歌曲,与运动员进行互动演出,营造出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大爱画面。同时,入场后,运动员被安置到贵宾位置观看文艺演出。

  最神圣的梦想:亲手升国旗

  在一个盲童的世界里有着无数的黑暗,但是,他有一双会弹钢琴的手和一颗明亮的心,8岁的孩子有一个梦想:亲手升国旗。亚残运会上,他的梦想绽开了花,千千万万的人见证了这一刻。在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一位盲童和他的母亲手捧国旗出场,20位乘坐轮椅的残疾人紧随其后,与仪仗队相会在场地中央,盲童将国旗递给仪仗兵。仪仗队在母子面前打开国旗,盲童和母亲亲吻并抚摸国旗。

  最伟大的爱:母爱

  孩子永远是母亲心中的骄傲,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怀。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但是母爱是相同的。运动员入场前,来自中国、澳门、尼泊尔、蒙古、老挝、伊拉克、新加坡、日本、塔吉克斯坦、叙利亚、孟加拉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亚残运母亲”代表与毛阿敏和众明星一起演唱,迎接运动员,表达母亲心底的大爱。

  最共同语言:表达爱

  当表达“爱”时,人与人之间将没有距离。文艺表演中,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著名手语主持人姜馨田用手语带领全场6万名观众和所有演员说出3句爱的表达:“妈妈,我爱你”、“朋友,我爱你”、“世界,我爱你”,并将“爱”传递到整个世界。

  最庞大的轮椅组合:轮椅舞

  这种壮观和震撼不用语言表达,当他们同时出现,感动就油然而生。《飞翔》篇章中,800名战士、40名残疾人运动员组成的轮椅演出团队将随音乐起舞,舞蹈由发光轮椅舞、翅膀舞相融合,地面轮椅、飞翔轮椅相结合。表演场地中心会升起光彩夺目的木棉花花柱,约20米高,地面8名小伙子的轮椅长出翅膀,在空中降落的“凤凰”引领下腾空而起,展开双翅,飞向远方。 (完)

参与互动(0)
【编辑:谢宏钰】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