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组数字对比:1951年第一届新德里亚运会,参赛选手489名,女选手31人,占运动员总数的6%;广州亚运会,参赛选手9704人,女选手3607人,所占比例达到37%。体育是映照现实的一面镜子,半个多世纪来,亚运赛场上女选手数量和比重的逐步提升,正是亚洲社会不断走向开放、进步、文明的一种标志。
在她们的成长历程中,体育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广州,无数女选手书写的亚运故事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一池碧水中,来自斯里兰卡的两条“黑色美人鱼”戈梅斯和卡蒂佩阿拉奇格外耀眼。戈梅斯说,在斯里兰卡从事花样游泳训练的女孩只有20多人,没有固定的训练场地,也没有高水平教练,但她们依然坚持。不为有人喝彩、不为赢得奖牌,只因痴迷那份运动的美丽。亚运会,是她们绽放青春的绚丽舞台。
作为西亚地区唯一参加亚运会女足比赛的球队,约旦女足备受关注。从以往只能选择一些较为平和的项目,到现在被允许参与具有对抗性的运动,阿拉伯国家女性的社会地位在悄然改变。赢得运动的权利、赢得世人的尊重,亚运会,是她们认知世界的窗口。
女子板球队为巴基斯坦夺得了本届亚运会的首枚金牌。决赛时,上千万巴基斯坦球迷通过电视直播见证了历史性时刻。球队主力奥贝迪说:“过去板球只是男孩子们的专利,现在我们证明了女孩一样做得很好。”既要参与,也要取胜,亚运会,是她们尊享荣光的神圣殿堂。
15年前,周荣红、孙晓丹、王晓花这3个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的女孩,一道练起了藤球,从此再也没有分开。广州,已是她们第四次亚运之旅,没有金牌,她们依然乐在其中。为了胜利,更为了情谊,亚运会,是她们幸福人生的甜蜜纽带。
亚运赛场上,女选手们收获了荣誉、实现了梦想、享受了快乐,而她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数日前的场地自行车赛上,中国香港选手黄蕴瑶在遭遇连环摔车事故后,咬牙坚持,摘得一枚银牌。公路自行车赛,还未伤愈的她在疼痛的肋骨处绑上一块固定板,坚持骑完了全程。亚运赛场,这样的拼搏故事天天都在上演。
竞技场上,女性常常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因为结婚、生育,很多人不得不在竞技高峰期隐退。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女选手努力平衡着家庭与事业,既勇于承担性别所赋予的多种社会角色,也不放弃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韩国选手金闰美在广州一战成名。这位女子10米气手枪个人、团体双料冠军居然是一位怀胎八月的“准妈妈”。腹中的宝宝没有给她造成想象中的困扰,反而成为她前进的动力。
42岁的射击名将张山,是中国代表团唯一参加过北京和广州两届亚运会的元老。“如果有一天你们在赛场上看到一个老太太在打枪,那肯定就是我。”这不是一句轻松的玩笑,而是郑重的承诺。
哈萨克斯坦队的别利亚耶娃已年近六旬。在女子25米运动手枪团体赛中,她和队友打破了中国选手在亚洲长达20多年的垄断。这位有两个孙子的慈祥奶奶,让人们看到了梦想的力量。本报记者 许立群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专题:第16届广州亚运会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