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广州11月11日电 题:再见北京亚运“老面孔” 感受中国体育二十年
中新社记者 李洋
在规模空前的中国代表团中,有这样一些“特殊”的成员——20年前,风华正茂的他们活跃在北京亚运会上;20年后,经验丰富的他们成为广州亚运的中坚。
记者从这些“老面孔”中选取了五位代表人物,从中或可一窥中国体育20年的风云流变。
“救火英雄”蔡振华
提起北京亚运会,已经身为广州亚运中国代表团副团长的蔡振华仍赞不绝口,称其为“中国竞技体育真正崛起的一座里程碑”。
1989年末,时年28岁的蔡振华“临危受命”,从意大利回国不久就被任命为中国乒乓球男队教练,参加北京亚运会。中国乒乓球男队当时正处于“非常时期”,北京亚运为蔡振华提供了总结经验教训的好时机。
蔡振华积极调整策略,使乒乓球男队的状态逐渐回升。1995年的世乒赛上,中国队一举包揽全部冠军。在蔡振华执教期间,中国乒乓球队连创佳绩,傲视群雄。
如今,已身为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的蔡振华再次充当“消防队员”,分管足球——昔日铁腕少帅能否像20年前重振乒乓球那样振兴足球,让跌入谷底的中国足球通过广州亚运重拾信心,中国球迷充满期待。
“羽球狂人”李永波
北京亚运会时,李永波是中国羽毛队的主力队员之一。他与队友合作,夺得羽毛球男子团体和男双冠军。
1992年退役后,李永波顺利实现从选手到教练的转型,外界评论他“雷厉风行、治军严格”。他重视年轻选手的培养,善于发挥老队员的潜质,率领的中国羽毛球队在各项国际赛事中斩获颇丰。
20年来,李永波身份变了,但对羽毛球事业的执着、对更高目标的追求一直没变。以领队身份参加广州亚运的李永波表示,中国羽毛球队所有主力悉数出动,要在竞争激烈的亚运赛场力争男女团体冠军。
“老骥伏枥”张山
42岁的张山是唯一一位出征北京和广州两届亚运会的中国女运动员。在1990年的北京,22岁的她一举夺得双向飞碟女子团体与个人金牌。
北京亚运是张山射击生涯的起点,随后,她登上人生第一个巅峰——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与男选手同场竞技,一举打破飞碟世界纪录夺得金牌。
张山表示,自己离不开射击场,“今后你如果看到一个老太太还在射击场上打枪,那肯定就是我。”经过队内紧张激烈的淘汰赛,她终于争得了这次参加广州亚运的机会。
张山表示,现在虽然更注重“享受比赛的过程”,但也要在广州亚运会上再拼金牌。
“金牌教头”黄玉斌
1985年,时年27岁、中国男子体操史上第一位世界冠军的黄玉斌担任国家体操队教练,自此开始了他南征北战的教练生涯,这其中就包括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和即将开幕的广州亚运会。
多位体操世界冠军如樊迪、李小双、黄力平、杨威、李小鹏等都是黄玉斌的弟子。在北京亚运会上,中国体操队夺得11枚金牌,其中一人独得男子团体、全能、跳马3金的李敬就是黄玉斌1987年执教中国体操男队后的第一个学生。
黄玉斌称,中国体操队在广州亚运会上将竭尽全力,每个项目都不放弃。有报道称,体操队此次目标是包揽所有14枚金牌。
“新闻达人”邵世伟
邵世伟与体育新闻有着不解之缘。北京亚运会时,邵世伟担任新闻部新闻处副处长。20年来,他担任过众多国际比赛的中国代表团新闻官。他也曾任北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感叹“面对三万记者,天天如同考试”。
邵世伟回顾北京亚运会时曾说,当时每个场馆都有邮电所,记者赛后将手写稿件通过电话、传真等形式发回总部,为记者准备的20台传真机给他留下了极深印象。
在广州亚运会上,邵世伟担任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指导本届亚运的宣传工作。相比20年前,广州亚运的报道环境有了极大改观,摆在新闻中心的传真机已经没有多少人在用。正如邵世伟所言,中国主办的国际赛事对记者的服务早已“从人海战术实现高效快捷”。(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哉麟】 |
专题:第16届广州亚运会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