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从经热迈向政热 政治关系突破几率大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两岸从经热迈向政热 政治关系突破几率大增
2009年05月18日 14:16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5月17日,海峡论坛大会在厦门海峡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2000名嘉宾参加了大会。 中新社发 傅丹丹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政治关系的突破可以减少经济发展中因政治对立而产生的制度成本,更有助于达到两岸关系全面整合的目标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马英九上台一年来,两岸关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两岸交流发展迅速,两岸经济关系日益热络。与日益扩大的经济、文化交流相比,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却相对缓慢。日前马英九表示,由于两岸交流频繁,“也许可考虑双方某些项目上互设机构”。这个表态再次引起了媒体对两岸政治关系能否走向热络的推测。那么,两岸政治关系到底会以什么方式、多快的速度取得突破?

  “经济优先”的新模式

  在和平发展的框架下,“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发展两岸关系显然是一个比较务实的安排。两岸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对立后,期待政治僵局在短时期内出现转机是不现实的,如果一直在政治问题上纠缠不清,很有可能让两岸丧失掉提升经济和民众福祉的机会。

  先经后政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两岸民生为出发点,搁置争议,就目前两岸人民最关心的民生议题做出安排。两岸同心协力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其实已经在政治领域实现了突破,建立了两岸关系的新模式。

  以民生议题为中心的两岸关系处理模式必须有以下两个前提:两岸对于不炒作两岸关系谋取政治利益的默契;两岸基本政治互信的建立。两岸所遵循的这些基本原则,已经在事实上结束了两岸长期的政治对立与对抗,使两岸关系转向合作与对话的互动模式。

  经济交流推动制度创新

  在和平发展框架下,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规模和频度所决定的。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双方就两岸海上救助和共同打击罪犯而展开的协商,还是马英九上台后双方通过两会签定的一系列协议,均是要解决双方在交流交往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并为未来双方在交往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规范。

  以此观之,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交往到达一定程度后水到渠成的结果。由此也可以看出,两岸政治关系的制度创新和突破其实是自然生长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制度设计的结果。马英九在日前提及两岸可以互设机构的设想时,正是基于陆客赴台人数日益增加,故双方有互设机构的必要。

  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一定要遵循经济整合和社会整合的基本情况,两岸经济和社会联系的发展会给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大的推动力。这也意味着两岸政治关系的突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一时。

  日前在福建召开的海峡论坛所展示出的热度,非常典型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在和平发展的框架下,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已经成为两岸命运共同体建构及不断加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两岸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的自然逻辑结果。

  两岸政治关系突破几率大增

  从两岸关系的发展来看,如果没有政治关系发展与突破作为保证,两岸经济交流与交往会显得相当脆弱。缺乏制度性保护会加大两岸经济运行的风险,两岸经济交流长期保持发展势头的阻力也会空前增大。

  目前大陆学者中对民进党未来一旦再次上台将对两岸关系重新采取阻挠措施、阻碍两岸和平发展的担忧情绪其实就是反映了这个问题。故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是两岸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可持续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持两岸共同繁荣的重要保证,而且随着两岸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不断增加,政治关系突破的迫切性就会越发显著。

  就国家统一而言,加强两岸经济联系和突破政治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的关系。政治关系的突破可以减少经济发展中因政治对立而产生的制度成本,更有助于达到两岸关系全面整合的目标。随着两岸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和社会融合的逐步推展,两岸政治关系已经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未来出现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可能性大增。【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陈星

【编辑:吉翔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