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中山陵与奉安南京大典——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新闻背景:中山陵与奉安南京大典
2009年06月01日 10: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南京中山陵。 中新社发 杨洁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南京六月一日电 题:中山陵与奉安南京大典

  中新社记者 丁梅

  中山陵座落在南京东郊。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随后灵柩暂厝于北京香山碧云寺内。遵照先生生前归葬南京东郊钟山之遗愿,南京国民政府于一九二六年春动工兴建中山陵,至一九二九年主体建成。

  中山陵的设计采取了国际招标形式,最终由中国青年设计师吕彦直中标。陵园平面呈警钟型,寓意为“警钟长鸣,唤醒世人”。陵墓建筑全部覆盖蓝色琉璃瓦,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以宽阔的花岗石台阶连接,紧凑完整,蔚为壮观。陵寝正前方是一座形如折扇的陵前广场,经博爱坊进入墓道,墓道的尽头是气势雄伟的陵门,上刻孙中山题写的“天下为公”四字。碑亭内石碑上正面刻有原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祭堂内刻有孙中山手书的《建国大纲》,正中是孙中山坐姿雕像,墓室里陈放着孙中山卧式雕像。

  为迎送孙中山的灵柩到中山陵安葬,当时的国民政府于一九二八年八月,动工兴建了一条大马路,原名迎榇大道,后定名中山大道。

  中山大道,自中山码头进挹江门,经鼓楼、新街口,向东出中山门与陵园大道衔接,全程约十五点二二公里,四十米宽的路幅在民国初年的中国城市中,显得极为气派。

  一九二九年五月二十八日,孙中山先生灵柩由北京运抵南京。三天公祭结束后,于六月一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如今中山陵,已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往来的重要纽带,每年超过六百万人次的中外游客来此或参观、或拜谒,其中敬谒中山陵的有二百五十万人次。

【编辑:魏恒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