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11日在长沙开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11日在长沙开幕
2009年07月11日 14: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7月11日上午,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隆重开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参加开幕式并讲话。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7月11日至12日在长沙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两岸文教交流。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无党团结联盟、部分民进党人士,和众多台湾文化、教育、宗教届和经济界代表与会。 中新社发 宋吉河 摄


 

    7月11日上午,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隆重开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开幕式。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7月11日至12日在长沙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两岸文教交流。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无党团结联盟、部分民进党人士,和众多台湾文化、教育、宗教届和经济界代表与会。 中新社发 宋吉河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7月11日电 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11日在长沙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等海峡两岸各界人士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贾庆林在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贾庆林指出,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重要举措。2006年4月以来先后举办了四届论坛,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对推动两岸关系摆脱危机,进入和平发展轨道,直至实现历史性转折,发挥了重要作用。论坛已经成为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品牌。

  贾庆林指出,当前,两岸同胞大交流方兴未艾,两岸各界大合作势不可挡,两岸关系大发展前途光明。全面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是两岸同胞的一致愿望,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发展,也为拓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两岸同胞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大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高层次,扩大领域,丰富内涵,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建设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贾庆林提出以下五点意见:

  第一,维护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传承,加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第二,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第三,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第四,加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增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蓬勃活力;第五,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吴伯雄指出,本届经贸文化论坛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切入点,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全球金融风暴下的此刻,当我们重新审视两岸关系的未来时,我们意识到两岸关系是否能持续且长远地发展,是否能在不远的未来产生实质性的更大突破,文化平台上的沟通、往来与融合是问题解答的一个关键所在。

  吴伯雄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分享的记忆与感情,是任何价值观的总和。对每个人来说,文化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自然,从衣食住行到一言一行都有文化的要素在其中,就因为文化像阳光、空气、水一样自然,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吴伯雄表示,中华民族有丰富的文化基础,古人所谓的“一无之变”也是以文化作为判断的标准,中华之本,就是文化之本,我们中华子孙勿忘了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经贸与文化是连接两岸的两大桥梁,缺一不可,现在该是搭起文化桥梁的时候了,要搭起两岸的文化桥梁,两岸可以共朝三个方向努力:第一,共同推动文化创意的产业,文化产业之后,它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两岸的优势可以互补,引导社会对多元价值的尊重;第二方面,加强教育的交流,教育是文化传承、交流、创造的重要的媒介,今天大家都谈软实力,而教育正是孕育软实力的土壤;第三方面,推动媒体的合作。

  中台办主任王毅在致开幕词代表论坛主办单位,对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莅临本届论坛,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王毅指出,本届论坛是在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的新形势下举办的。论坛首次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并设立了三项研讨议题,分别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拓展两岸教育交流合作。

  王毅表示,贾庆林主席和吴伯雄主席亲自出席论坛开幕式,与会的两岸各界代表多达500余人,这充分说明了两岸各界对本届论坛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本届论坛顺应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也符合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王毅说,论坛由国共两党牵头举办,但目的是为两岸各界提供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以增进了解,汇集民意,凝聚共识,从而为推动两岸关系保持发展势头发挥应有的作用。

【编辑:吉翔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