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惠台新举措将给台胞带来哪些实惠?——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大陆惠台新举措将给台胞带来哪些实惠?
2009年05月18日 11:24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5月17日上午,国台办主任王毅在海峡论坛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最新八项惠台措施。当日,由国务院台办等25个国家部委、群团组织、民主党派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28个民间社团机构联合主办的海峡论坛大会在厦门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近2000名嘉宾参加了大会。 中新社发 王东明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首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宣布了8项具体政策。两岸专家、业者认为,这些新政策涉及经贸、农业、旅游、法律等多个行业,能使台湾同胞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曾4次大规模采购台湾农产品的福建超大农业集团副总裁杨金发说,在新举措中最快产生效益的是扩大对台产品采购。以前对台采购,一般是在台农水果滞销情况下进行,解台民的燃眉之急。以新举措来看,一年两次赴台采购,这说明对台采购模式要从临时性个案转向常态化采购。除了采购农产品,工业消费品、生活用品等也纳入采购单,受惠行业大大拓展,更多的台湾产品可以进入广阔的大陆市场。

  同时,大陆还宣布了鼓励和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扩大内需的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意味着台资企业和大陆企业一样,能够‘分享’大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利好,也能分到扩大内需的‘蛋糕’。”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唐永红说。

  唐永红认为,台资的建筑、钢铁、石化、机械制造、航运物流等行业将是新举措的直接受益行业。但台资企业的受惠面绝不仅限于此,基建和重大工程领域具有资金密集、产业关联性强、带动能力大的特点,一个企业受益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数十甚至上百关联企业和采购商。比起过去台商在大陆经营的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新的惠台举措对台资产业的“牵引力将成倍增长”。

  同时,这项举措还能使台湾经济间接受益。唐永红说,有能力进入重大项目的台资企业,一般在台湾本岛有母公司,在大陆的获利可以及时反哺母公司,进而带动台湾经济早日复苏。“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陆用实实在在的政策证明了‘两岸携手共克时艰’并不是一句虚话。”唐永红说。

  在旅游方面,大陆将要争取今年内超过60万人次赴台。“按照目前大陆观光客‘井喷’的势头,今年60万人次不是什么难事。”台湾旅行商业同业公会总会副理事长、台南大和旅行社董事长黄瑞荣告诉记者,两岸旅游业共同努力,加上大陆一再释出优惠新政,今年一开年,大陆赴台旅游人数大幅增长,前5个月大陆赴台人数已达25万人次。

  我们不担心没有大陆游客,需要担心的反而是来了这么多大陆客人,我们能不能提供好的服务质量。下一步,我们会和大陆同业在保障旅游品质上加强合作,这样才能回馈大陆对台湾旅游业者的一片诚意。”黄瑞荣说。

  60万大陆游客赴台,能给台湾带来多少收入?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黄福才算了一笔账,以今年大陆赴台旅游60万人次计算,按照每1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带动2.5美元的间接旅游收入的规律测算,60万大陆游客对台湾经济的总效益将近15亿美元。

  “这还不包括为台湾旅游业创造出3万多个直接就业机会,以及航空、交通、餐饮业的7万个间接就业机会。”黄福才说。

  大陆惠台新举措还包括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台湾纺拓会秘书长黄伟基认为,大陆的服装企业发展迅速,如果能够尽早进入台湾市场,一方面对台湾消费者是一件好事,可以增加一些新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两岸在产业方面实质性合作,实现“双赢”。

  此外,大陆还宣布了许可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在福州、厦门两地试点设立分支机构的政策。台湾学生洪绍荣去年通过了大陆的国家司法考试,成为被大陆第一批授予法律职业资格台湾居民。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告诉记者:“我的大陆法律职业资格可能很快就有用武之地了,也许未来发展的天地就在厦门。”

  洪绍荣说,这项政策对两岸法律界合作更是一大突破。在大陆的台商对法律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台湾律师事务所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后,将对两岸同胞提供法律帮助。(记者 李慧颖 康淼)

【编辑:吉翔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