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深析汪辜会谈30周年启示:两岸在一中原则下平等协商、互相包容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7日 17: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解说】30年前,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两岸关系跨出由对峙走向交流的历史性一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国深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解读汪辜会谈的历史影响及对当前两岸关系的启示。

  【解说】1993年4月27日,经历了40多年的隔绝,海峡两岸授权各自民间团体海协会、海基会的最高负责人汪道涵、辜振甫,首次进行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的会谈。

  【同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 刘国深

  我认为汪辜会谈当时双方所秉持的核心精神,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之下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务实合作,民生优先。这对于当时海峡两岸缓和紧张对立的关系,恢复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当前的两岸关系来说,也同样是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这就是说我们双方要维护好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基础,这是双方的共同政治基础。

  【解说】刘国深认为,会谈让两岸初步建立起一定的政治互信。

  【同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 刘国深

  会谈的举行让两岸双方的公权力部门的授权部门得以开启了制度化的交流机制,形成了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

  【解说】两岸开展对话是为打破政治上的隔绝,也是经济上的相互需要。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大陆展现持续对外开放、吸引外商的态度。彼时正处经济高速发展期的台湾,资本向大陆投资的需求旺盛。

  【同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 刘国深

  当时有很多台商想来大陆投资,就是因为汪辜会谈签署了这些协议以后,特别是后来又增加了很多协议,他们有了信心。

  【解说】刘国深说,过去30年经验说明,“九二共识”是两岸最大的政治公约数。共识之下,双方虽有分歧,但完全可以平等协商、互相包容。

  【同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 刘国深

  台湾内部因为内部的各种各样的因素,许多人在“九二共识”上做文章,把“九二共识”带歪掉了。我们看到这一次马英九来大陆访问的过程当中,他就感慨的说“九二共识”又复活了,“九二共识”的重要价值它已经体现在双方已有的成就上,这也是两岸双方回归良性互动的非常重要的资产和财富。

  【解说】刘国深相信,如果民进党方面能够客观、务实地正确面对“九二共识”,面对台湾方面当年曾白纸黑字写下的坚持一中原则,他们所关切的一些问题是可以得到包容理解的。

  【同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 刘国深

  如果说双方能够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之上达成共识的话,其实即使民进党方面提出其他的一个表述方式,我个人觉得都是可以考虑的,关键就是一个中国原则。

  【解说】1993年,汪道涵抵达新加坡后曾在一份书面讲话中谈道,“两岸同胞应更具前瞻性地去面对未来”。在刘国深看来,“前瞻性”的意涵,是在一国之内,因历史因素导致的分歧可被暂时搁置。

  【同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 刘国深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要为两岸的民间的、经济的、文化的关系良性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真正让两岸人民体面地、安全地、方便地、低成本地共同生活在一起。

  【解说】刘国深认为,30年来,两岸的交流交往成就可圈可点。两岸中国人都应该珍惜,不应妄自菲薄和裹足不前。

  【同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 刘国深

  我们两岸双方可以透过交流互惠的合作,共同获得更多的利益,包括安全的利益,经济的利益,甚至包括形成双方互相体谅,我们共同建构起海峡两岸中国人新的一个共同的认同,这个过程其实本身对于两岸中国人来说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 杨程晨 让宝奎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罗攀】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