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台币之父”严家淦 成功改革奠定台湾金融基础

2013年12月18日 11:18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新台币之父”严家淦成功改革奠定台湾金融基础
    台北中山纪念馆举行严家淦逝世20周年纪念展,以缅怀这位台湾经济奇迹的奠基者。图片来源:东南网

  16日是台湾地区前领导人严家淦逝世20周年的日子。16日、17日,台湾“国史馆”举办“严家淦与台湾经济发展”研讨会;从本月4日到下月5日,台湾“国父纪念馆”举办严家淦逝世20周年纪念展,以缅怀这位台湾经济奇迹的奠基者。

  严家淦担任过“经济部长”、“财政部长”、“行政院长”,以及“副总统”、“总统”等职务。在台湾经济起飞时期,以严家淦为核心,聚集了李国鼎、孙运璇、尹仲容等一大批财经良将,对台湾的币制、税收、外汇等一系列制度进行改革,奠定了台湾经济奇迹的基石。在这一系列经济改革之中,发行新台币被视为严家淦最重要的改革,他由此被称为“新台币之父”。

  物价暴涨,旧台币形同废纸

  日本占据台湾时期,发行台湾银行券,1945年来到台湾的严家淦,主管财经事务,为了稳定台湾金融秩序,于1946年5月由台湾银行开始发行1元、5元、10元三种面额的新币,俗称旧台币,同时回收台湾银行券。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处处长徐千婷介绍,从1946年到1950年,日本交出台湾政权,接手的国民政府又在大陆节节败退,整个台湾弥漫着不安情绪,酿成了近代史上台湾唯一的恶性通货膨胀。

  徐千婷称,当时物价年增幅都在三位数以上。台湾前“经建会副主委”叶万安称,1949年5月的一天,一斤米涨到15000元旧台币,当天他想写一篇“一粒米值多少钱”的文章,朋友告诉他这会乱上添乱,他便搁笔。没料到,2天后一斤米涨到了25000元旧台币。

  徐千婷分析,从1946年到1950年的3年10个月内,物价暴涨,主要原因是供给面上,二战后美军切断日本海上运输线,仰赖对日贸易的台湾进口物质锐减,同时台湾基础设施因战事而遭严重毁坏,生产几乎瘫痪;需求面上,大陆大量人口涌入台湾,需求突然上扬;货币面上,台湾财政税收窘困,财政开支仰赖拼命印钞票,另外大陆恶性通胀输入台湾。

  萧万长先生在“严家淦与台湾经济发展”研讨会上介绍,随着大陆大量资金流入台湾,旧台币只好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以对冲大陆金圆券的流入。1946年底,旧台币总量为53亿多元,至1949年旧台币结束前夕的6月14日,总量暴增到5270亿元,2年多增长了100多倍。

  限定规模,新台币成功关键

  萧万长以为,对旧台币信用带来致命一击的,是1948年央行订定大陆金圆券对旧台币1.835元的比率,随着金圆券的溃败,连带影响了旧台币剧烈贬值,大陆物价一日数变,使得旧台币信用丧失殆尽。

  在此情形下,时任台湾省财政厅长的严家淦向省主席陈诚建言,改革币制箭在弦上,在严家淦的筹划下,1949年6月15日公布《台湾省币制改革方案》及《新台币发行办法》,催生了新台币,并以4万元旧台币折合新台币1元,在当年底之前完成了新旧台币的兑换。

  徐千婷表示,新台币发行至今已超过一甲子,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是限定发行总额,以黄金、白银的储备为基础。《新台币发行办法》规定发行总额不得超过2亿元,并拨出黄金80万两作为币制改革基金,用以对内平稳物价。另外,拨美金1000万元作为进出口备用,明确与最稳定的美元挂钩汇率,保证了新台币对外交易的稳定性。

  萧万长说,为提高民众使用新台币的信心,严家淦推出配套措施,普通民众可用新台币兑换黄金,把新台币存款月息大幅提高到7%,以复利计算出的年息高达125%,此举大大提升了民众储蓄意愿,加速货币回笼,纾解了通胀压力。萧万长指出,新台币成功改革的余绪直至今日,为台湾经济发展奠定了金融基础。

  单一汇率,成就出口导向型经济

  长期以来,台湾出口额占经济总量的七成以上,出口成为台湾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这离不开严家淦当年力推进出口单一汇率的功劳。

  汇率指的是新台币与外币的比值。美国斯坦福大学档案馆亚洲部主任郭岱君表示,1950年代台湾曾发生过经济改革大辩论,焦点是应该实行多元汇率还是单一汇率。那时候进口汇率与出口汇率不同,即使在进口商品或出口商品当中,每种商品的汇率也都不一样,几乎无人知道新台币在海外市场的真实价格,这造成台湾产品无法外销。

  郭岱君介绍,单一汇率赞成派与反对派对峙相当激烈,不仅在媒体上打笔战,而且经常互拍桌子对骂。1958年严家淦二度出任“财政部长”,主导推动外汇贸易改革,支持单一汇率的自由化政策,鼓励厂商外销,开启了往后数十年出口导向型的台湾经济。在1960年代,台湾外贸额从7亿美元升至40亿,年均经济增长10%,1970年台湾外贸首次出现顺差,出口导向经济成形。 (海峡导报驻台记者 兰文)

【编辑:李靥】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