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服务贸易商机至 两岸交流飙高温

2013年06月25日 10:02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日历翻到夏至,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宣告来临,这一天,两岸经贸交流也进一步升温。在上海举行的海协会与海基会领导人第九次会谈上,《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顺利签署,从而树立起了两岸经贸交流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海协会会长陈德铭表示,这是一项互利双赢的协议,双方市场开放涉及WTO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部门中的11个。这也是一份体现两岸同胞情意的协议:在服务市场开放的清单上,大陆方面充分体谅两岸经济规模的差异、台湾市场的容量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困难,开放高于对WTO承诺的水平,涵盖类别行业之多、开放力度之大,在大陆已签署的类似协议中前所未有。

  自2008年两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协商以来,共签署18项协议,解决了一系列两岸同胞关心的经济、社会、民生问题,对两岸交往与合作做出了制度化安排,在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认为,这些对话协商营造了60多年来最好的两岸关系。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有利于推动两岸服务贸易发展的进程。未来应继续加强交流合作,让两岸的和平、稳定、繁荣、发展不断精进。

  根据新签署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双方在ECFA早期收获基础上更大范围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的市场开放措施。大陆对台开放共80条,台湾对大陆开放共64条,双方市场开放涉及商业、通信、环境、健康和社会、旅游、娱乐文化等行业。有人将这份协议看作ECFA后续协商的“四驾马车”之一,大陆以迄今最大力度开放服务市场,向台湾“大放利多”,它引发了台湾各界对于两岸经济更深度开放的殷切期待。

  台湾《中国时报》认为,对于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约七成的台湾而言,这项协议的签署,将使台商进军大陆“如虎添翼”。台湾《旺报》发表文章指出,由于大陆的产业政策逐渐转向内需,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未来的趋势。目前,台湾经济亟待突破,而台商又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两岸服贸协议的签署有如及时雨,将为当前陷入困境的台湾产业注入活力。台湾《经济日报》社论称,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台湾获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可以在未来获得大量的新投资机会,也为台湾致力发展国际市场的服务业掌握了广大的市场基础。特别是在金融业和电子商务的市场开放上,可以为利差极小的台湾金融业拓展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市场。

  台湾金融界专家认为,台湾金融业由此将拥有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市场。除了营业规模和利润将可大幅提升以外,众多训练有素的金融从业人员也增加了一个可以大显身手的舞台;众多的台湾商品也可以掌握一个行销大陆的重要管道,为台湾的商品出口增添不小的动力。

  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官员张俊福表示,目前台湾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七成。随着两岸服务贸易扩大开放,将为台湾经济总量增加0.57%。以去年数值来推估,约为2200亿元新台币。6月份正值台湾大学毕业季,很多新人将投入职场,失业率会比其他月份来得高。张俊福认为服贸协议签署实施的最大好处是“增加台湾的就业”,这话说到了台湾民众的心坎上。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同时也是一份“互利双赢”的协议。台湾方面对大陆服务业作出了一些开放,如已在台湾设有分行的大陆的银行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增设分行,大陆的银联公司也可申请赴台设立分支机构。此外,陆资企业可望赴台投资旅馆、餐厅。台湾服务业因具备研发、创新和灵活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拥有较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势必为大陆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大陆众多消费者将由此享受更高品质的服务。

  曾有台湾经济专家提出建设两岸共同市场的构想,而这个共同市场不仅仅是一个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市场,还是一个包括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在内的共同市场。从这个意义上看,服务贸易协议为推动两岸经济合作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符合两岸同胞的福祉,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公平开放精神签署的这项协议,可以说为两岸关系的交流互动开启了新的一页。(驻台记者 林娟)

【编辑:杜静】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