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5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有烧香,有保庇”,走进台湾传统庙宇,焚香祭拜的烟雾袅袅,必定扑鼻而来;你或许不知道,在台湾的民间信仰里,“香”既是人与上天、与祖先沟通的媒介,也是神明灵力附托传递的工具,一柱清香,就是“拜拜(祭祀)文化”的缩影。
光是关于“香”的起源传说,就有许多版本,一说是随着佛教传自印度,当初释迦牟尼讲道时,为了驱逐蚊蝇及汗臭而焚烧木材,后来才发展出檀香与沉香。台湾新港香艺文化园区制香老师傅涂桎嘉表示,“制香业相信,发明香的祖师爷是号称‘香妈’的九天玄女,而最早的用香是拿来当作药品”;宋朝文人雅士将香应用到“品香”上,而目前礼佛敬神的祭祀用香,则是晚近才盛行。
延续香火 家族大事
台南的老店新万芳香铺创立于日治时代,老板郭清芳认为,“制香的由来原为消除秽气及疫病。香在中国社会中,除了烟气袅袅升空可与神明沟通,也代表着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也因如此,华人社会对于子嗣“延续香火”一事,才会视为家族大事。
在台湾的民俗中,无论线香、香气与香灰,都蕴含着信众心中的感恩祈愿,希冀获得神明的灵力保佑。因此,小孩收惊时,要倒拿着衣服,让香气环绕氤氲;祈求平安符时,要持符在香炉上绕三圈“过炉”;大年初一凌晨,庙宇信徒就要争着“抢头香”。就连新盖庙宇的神只,也能透过分香、割火,分享大庙神佛的灵力。
因此,神明进香或遶境时,最重要的是“香担里的香不能中断、不能熄灭”,有些进香队伍还设有“香担组”保护香火,香担不但不能随便放在地上,也要避免香火任意流出,降低神圣性。
纸钱习俗 超越政治
除了香火,金银纸钱是另一种与神灵沟通的工具,无论是烧给神明的金纸、烧给祖先的银纸,这种浸泡竹子、碾压晾晒后,再依不同种类裁切、盖印或贴上锡箔的纸钱,已经陪伴台湾人走过数百年,甚至反映出日治时代的辛酸。
一九三五年左右,日治政府为了强化统治,开始所谓“寺庙整理运动”,包括不准制造及使用纸钱,当时苗栗竹南等地已是产地中心,商家为了逃避查缉,刻意在纸钱上印制错误的地址、或以麻布袋挑担偷偷贩售;因为取得不易,有些民家还自行刻印,盖在作业纸上,权充纸钱,由此可见,民间对于焚烧金银纸的心理依赖,远大过政治力量的束缚。
制香辛苦 失传危机
不过郭清芳担忧,无论制香或是金银纸钱,都已出现断裂失传的危机。金银纸钱早就以机械化取代纯手工制造,近年更流入大陆或东南亚的纸钱。至于制香,郭清芳更说,“制香若沿袭古法,必须加入十几种中药,加上檀香木、沉香等材质,对人体几乎没有副作用,但制香过程相当辛苦,每天必须早早起床,在炎热的环境下工作十小时,年轻人几乎都没有兴趣”,连他自己传承三代的香铺,儿子都不肯学了。
也因如此,为了推广传统香艺,陈文忠于二00八年创立新港香艺文化园区,除了展示制香技艺,还在园内种植名贵的沉香、檀香与肖楠等,希望将千百年来传统的“制香”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无论是线香、香环,或是金纸、银纸,化作一道灰烟的同时,也蕴藏了无数信徒的心意,希望虔诚祝愿,终能上达天听。
参与互动(0) | 【编辑:朱鹏英】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