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证指数7月收阳已无悬念 大盘中级行情已展开

2014年07月30日 15:42 来源:信息早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民族证券 郑常斌

  本周四为月内最后一个交易日,至此上证指数7月收阳已无悬念,月K线将现“红三兵”走势,并且将突破10、20月乃至30月均线压制,MACD红轴也呈温和放大态势;同时周线上上证指数已于上周成功突破收敛三角形上沿压制,且量能配合良好。良好的技术走势表明,上证指数已经走出了持续半年的低迷,大盘中级行情已经展开。

  基本面上,宏观经济企稳后缓慢回升的态势延续,提振着市场做多信心。7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PMI初值52,较6月份50.7大幅提升1.3个百分点,创出18个月新高。尤其是产出分项指数初值升至52.8,为16个月以来高点;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位于50上方,表明国内和国外市场需求均得到改善。预计本周五将公布的官方PMI数据也将较为乐观。经济数据不断印证宏观经济的回升态势。经济大环境的改善大幅降低了市场对传统行业盈利下降和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担忧。  

  近期各地纷纷放松房地产调控,从放松限购、限价,到扩大资金支持力度,再到调整落户条件。尽管这并不能改变房地产行业进入中期调整的大趋势,但有利于促进中短期的商品房销售,维持房地产投资较高增长。今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为14.1%,而去年同期为19.8%,是拖累宏观经济增速的重要原因。各地放松调控使得市场对房地产这一最大经济隐患的担忧得以缓解。同时在前期铁路基建等微刺激项目投资推动下,三四季度宏观经济有望继续改善。  

  更大的驱动力是,股市资金面在央行政策趋向放松和海外资金不断流入的背景下正在趋向乐观。上周国开行获得3年期1万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尽管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棚户区改造,但经过国开行投放,最终有望派生出高达4万亿的广义货币量(即M2)。其释放的大量流动性不仅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利率,也将降低各项理财产品收益率,并促使部分理财资金进入股票市场。此外,7月以来央行接连向内蒙古、上海、汉口、长沙等多家地方银行提供了额度为5-10亿元不等的低息再贷款,“定向降息”政策启动。在下半年通胀形势可控和稳经济增长需要的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亿悄然走向宽松。  

  海外资金方面,7月以来国际热钱不断涌入香港,为维持港币汇率稳定,香港金管局不得不连续15次出手干预汇市,累计注资规模近500亿港元。热钱涌入香港,一方面大举买入中资蓝筹股,推动港股大涨, 7月以来恒指累计上涨达5.34%,创出近三年新高。同时,热钱正借道香港流入A股。7月以来,伴随蓝筹股的企稳回升,香港资金流入甚至出现加速迹象。以RQFII ETF龙头产品南方A50ETF为例,截至上周五,该ETF 7月份以来吸引外围资金高达60亿元,不足一个月时间流入资金量超出了上半年资金流入规模。在“沪港通”预期和超过6000亿的RQFII审批额度下,海外资金还将持续流入A股。  

  在市场运行的大环境较一二季度大幅改善的同时,市场信心也在不断恢复。投资者参与度在大幅度提高,从市场交易量的变化中可见一斑。以上海市场为例,沪市在上周连续三个交易日成交金额突破1000亿后,本周两个交易更是连续超出1500亿元,创出了去年10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综上,A股已经迎来一波中级行情,技术上看有望达到2300点上方。而不过短线而言,投资者需适当留意2180-2210点阻力区。该区域为股指在去年4月、9月、10月和11月期间多空双方屡次争夺的核心区,区域内套牢筹码众多。受其阻力,股指持续大幅上攻难度较大,短期或将以“震荡盘升、进二退一”的方式前行,以时间来消化前期套牢盘和短期获利盘压力。   从投资角度,笔者认为,未来两月将是难得的投资窗口期。策略上,在中线已经明朗的情况下,投资者不宜过度看重短线可能的震荡回调,而应立足中线进行积极布局。延续前期观点,积极布局三条主线:一是低估值的科技成长大盘股,包括核电设备和高铁板块;二是直接受益经济刺激措施的传统行业龙头公司,包括工程机械、水泥建材、有色及能源;三是受益流动性改善和成交量放大的金融和地产,重点是券商和地产龙头公司。  

  笔者7月初提出上述主线,目前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充分验证,后续仍将是市场行情的焦点。除此外,还可重点挖掘国企改革和沪港通两大主题。投资者不妨将两大主题与三条主线相融合来挖掘标的,如券商、保险、核电设备和高铁板块中的龙头品种。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