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产能状况决定能否追涨周期品 周期品需要“故事”

2014年07月30日 09:3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近期市场“风格转换”的特征非常明显, 周期股、金融股等传统行业明显反弹。目前机构对周期股的配置比重很轻,而成长股仓位很重,因此大家都非常纠结,是否需要在这个时候换仓?是否追涨周期品,我们需要一个长期的“故事”,我们认为产能问题是决定的关键因素。

  周期品需要“故事”

  我们可以从我们去年的一个教训出发来谈谈我们的看法——去年二季度我们便分析认为水泥和电力的盈利会有明显改善,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向客户建议超配这两个行业,但是大家的热情并不高,很多人给我的反馈是:“这些行业的改善是周期性的,盈利上去了之后还会下来,如果要我们买,除非给我们一个能讲三年的故事。”事后来看,水泥和电力确实成为了2013年盈利改善幅度最大的行业,但是股价表现却很弱,因为没有一个“能讲三年”的长期故事吸引大家去加仓。

  站在现在的时点上,大量投资者纠结于是否需要从成长股换仓周期品,那么首先就需要为周期品寻找到一个“能讲三年”的长期故事。那对周期品来说,什么故事才能讲三年呢?应该只能从供给端去找——如果周期品行业在这几年供给端(产能)出现了明显收缩,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那么可能他的景气真的能出现长期结构性改善,这样机构也才敢放心大胆地去追涨。因此我们在近期也和周期品研究员进行了沟通,了解了各个行业的供需状况,研究成果请见下文。

  周期品仍在缓慢去产能

  周期品整体仍处于缓慢“去产能”过程中,“出清”仍需等待两年以上。

  从财务指标看周期品的产能情况:固定资产周转率连续两年下滑意味着产能仍然过剩。背后原因有二:一是收入下滑速度快于资本开支缩减速度;二是2010-2011年投资高峰期的滞后影响。在上述两大原因的制约下,我们认为中国虽然已经步入了“去产能”的进程。

  但去产能的进度会比较缓慢。目前中国的“去产能”是以逐渐减少资本开支为主要形式,而不是直接关停现有产能,这意味着供给的再次均衡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但经济和企业经营受到的冲击会更小一些。固定资产周转率的回升预计要到2016年以后。

  在缓慢去产能的影响下,由于经营杠杆过高、折旧费用较多,周期性行业的盈利弹性明显收敛,波动区间大幅收窄。而盈利弹性的收敛,会制约周期股每次上涨的时间和空间,使周期股的股价也失去了较大的弹性。

  自上而下关注五类行业

  虽然周期品整体产能还未“出清”,但一些细分行业可以关注。虽然周期品整体的“去产能”过程还远未结束,但我们发现去年以来实现收入回升、资本开支下降、固定资产周转率回升的行业有五个:化纤、汽车零部件、光伏设备、纺织、包装印刷。

  从化纤行业的财务指标可以看出,化纤行业在2013年收入增速提高、资本开支明显下降、而固定资产周转率小幅抬升。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财务指标可以看出,汽车零部件行业在13年收入增速大幅提高、资本开支明显下降、而固定资产周转率出现明显抬升。从光伏设备行业的财务指标可以看出,光伏设备行业在13年收入增速大幅提高、资本开支明显下降、而固定资产周转率出现明显抬升。从纺织行业的财务指标可以看出,纺织行业在13年收入增速提高、资本开支明显下降、而固定资产周转率出现明显抬升。从包装印刷行业的财务指标可以看出,包装印刷行业在13年收入增速提高、资本开支明显下降、而固定资产周转率出现明显抬升。

  除了上述行业外,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一些行业情况如下。钢铁产能利用率确实提升,但远未到供需改善拐点,从美国经验来看,钢铁的供需结构改善需要行业加大整合力度,并且地产投资要加速,而目前国内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煤炭方面,虽然近两年投资增速大幅下降,但是2010-2011年新增投资的产能仍将在2014-2016年释放,预计2017年以后行业供需结构有望实现均衡。水泥方面,行业供给情况确实有明显改善,但可惜需求的高峰期是在去年,今年需求下滑幅度太大,使得价格对于供给端改善没有弹性。有色方面,基本金属(铜、铝)的库存今年以来下降较大,但仍然面临较大的供给压力,相比之下,锌的供需结构最好,预计涨价能够持续。化工方面,三个细分子行业的供需结构改善明显——间氨基、安赛蜜、橡胶助剂。机械方面,工程机械产能压力较大,造船供需结构改善最好。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