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基金有生有灭方为常态 清盘不表示基金管理能力弱

2013年09月11日 15:45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汇丰控股日前表示,计划将在香港上市的4只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退市,原因是这4只基金的规模与成交量相对较小。作为一家知名境外金融机构,汇丰控股主动将旗下基金退市的行为值得国内基金业者关注。

  汇丰控股将基金退市的行为在境外较为常见,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与商业选择。但由于种种原因,基金退市或清盘的行为在境内却从未发生。国内基金业发展15年,并非没有资产规模偏小的基金,也不是基金不能清盘,更不是这些基金还能赚钱。面子问题、声誉问题,或是阻碍基金清盘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来各种迷你基金遍地皆是。Wind最新统计显示,有40只基金资产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其中北京一家新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中报时规模才527万元。有基金人士表示,单纯从经营角度考虑,这些基金对基金公司而言,是一个负担。管理费少得可怜,人力成本、各种运营费用与大基金一样需要。

  即使按照最高的股票型基金1.5%管理费,不考虑基金公司尾随佣金。5000万元的基金,一年管理费仅75万元,不够支付一位基金经理一年的薪酬。而在5000万资产规模以下的基金中,不少是指数基金,这些基金的管理费只有1%甚至0.5%。也有多只ETF资产规模低于5000万元,并且管理费率仅为0.5%。活跃度方面,有ETF日均成交额不到百万元,低迷时只有一两万元甚至几千元的成交量。这与ETF的交易性定位相去甚远。从基金公司盈利角度考虑,这类基金清盘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

  不过,多位基金人士表示,面子问题、品牌声誉导致很多基金公司不愿意成为第一家主动清盘的公司。虽然经营的里子受损,但品牌光鲜的面子还要维持。尤其是一些基金公司股东为大型央企或是地方国企,管理层也担心首家主动清盘有损股东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融通基金近期发行了一只触发式可以主动清盘的基金产品,有可能打破基金只有生没有灭的局面,对基金而言有生有灭方为常态。同时,基金投资者也应理性看待基金清盘,基金清盘的原因有很多,清盘并不表示基金公司管理能力较弱。  证券时报记者 刘明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