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 时政| 国际| 军事| 社会| 港澳| 台湾| 侨网| 经纬| 华人| 财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体育| 文化| 理论| 生活| 图片| 视频| 直播
2025年02月19日 星期三
搜 索
回放

迈向碳达峰,中国地方经济转型和能源发展的机遇在哪里?

当前位置:中新网 > 新闻直播

分享到:

“双碳”目标和时间表的提出,对中国的发展方向和转型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约束下,“十四五”时期地区发展模式将要发生重大变革,部分地区的目标雄心、发展路径转变、以及达峰实施规划的制定蔚为重要。中国新闻社国是论坛与能源基金会举办专题研讨会,为各省市制定达峰目标和行动方案提供高质量的政策参考。

图文滚动

刷新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4 15:10
    “双碳”目标和时间表的提出,对中国的发展方向和转型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约束下,“十四五”时期地区发展模式将要发生重大变革,部分地区的目标雄心、发展路径转变、以及达峰实施规划的制定蔚为重要。中国新闻社国是论坛与能源基金会举办专题研讨会,为各省市制定达峰目标和行动方案提供高质量的政策参考。(张兴龙/摄)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3:43
    王晓晖: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美好的初夏时节同大家相聚在第四期“能源中国”论坛。我谨代表中国新闻社向与会的各位嘉宾、专家学者们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3:44
    王晓晖:
    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重点外宣媒体,中国新闻社始终关注并努力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中外交流、经济合作、文明互鉴。由中新社主办的国是论坛创设5年来,已成为业内具有影响力、公信力和美誉度的知名品牌。能源基金会是中国清洁能源发展和低碳转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中新社的老朋友。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3:46
    王晓晖:
    自去年6月以来,中国新闻社与能源基金会已经相继在北京和海南共同举办了三场“能源中国”论坛。在此前的论坛中,我们一同聚焦了后疫情时代清洁低碳的高质量发展;讨论应对全球能源大变局,中国与世界该怎么办;探索中国汽车电动化的发展路径。一场由能源变革引领的中国转型发展图景已经在我们面前渐次展开。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3:46
    王晓晖:
    今天,我们的讨论还会进一步深入。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承诺: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时间表的提出,对中国的发展方向和转型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3:46
    王晓晖:
    我们希望,通过“能源中国”系列论坛的举办,能够有助于各方加快转变发展观念,探寻合适自身的低碳发展方向;能够有助于各地编制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规划,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多有益的政策思路;能够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新经济形态的发展。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3:47
    王晓晖:
    各位嘉宾、朋友们,这次论坛上,我们邀请了宏观、金融和能源领域的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进行对话,期待能够产生更多更深入的思想交流。这一次我们还会分享内蒙古、青海、广东、海南以及长三角地区的碳达峰和转型经验,希望能为零碳社会的构建增添力量。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3:51
    邹骥:
    感谢中新社的领导,也感谢今天参加论坛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讲三个观点,第一点就是关于国是论坛能源中国,我觉得在新的形势下,现在几乎是人人都在谈双碳目标,谈碳中和,可能你在公共汽车上,一个提着买菜兜子的老大妈在不经意间都会说出碳中和来。在全民上下都在热议碳中和的情况下,我们就在想,能源中国这个论坛身在其中要发挥什么作用,我想概括为六个字“交流、启蒙、动员”。(张兴龙/摄)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3:52
    邹骥:
    交流,毫无疑问一切始于交流,我们只有把各种观点、各种信息、知识充分地交流起来,才能构成大家献计献策讨论的基础。启蒙,碳中和说起来就三个字,它的寓意非常深刻、广泛,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认知,需要去探索,需要达成共识,所以我想它的背后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一场深刻社会革命是一定需要启蒙的,能源中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非常好的渠道,去贡献这一场社会的启蒙。这个启蒙它既是科学的启蒙,也是技术的启蒙,是实际生活的启蒙,更是我们思维、理念的一个启蒙。动员,因为我们要进行这样一场伟大的革命是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地方政府,每一个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要行动起来的,它是一场全社会的深刻的变革,从孩子到老人,我们都身在其中,所以我想能源中国在这样一种大的形势下,会有新的使命,会有更艰巨的任务。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3:53
    邹骥:
    第二个观点是对双碳目标怎么理解,刚才我谈到它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其实是源于气候的危机,源于全球气候系统出现了不稳定的问题,往往一场危机背后都孕育着一场革命,科学的革命、技术的革命、思想的革命、观念的革命,现在我们由于这样一种全球气候的危机,孕育出了这样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各行各业。对于这样一场革命,我们是不是准备好了,我们是不是有高度的共识了,你可以附庸风雅谈一谈,也可以把它变成自己真实的理念,变成自己充分的行动。所以对于这场革命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认识。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3:53
    邹骥:
    再说回来,能源中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场所,而且我特别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其实碳中和它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它是呼应了科技革命的浪潮,科学技术是最活跃的生产力,今天我们中国全民上下来探讨碳中和,实际上我们的社会面临着一个新的升华,面临着一次新的伟大的进步,所以说我们在讨论碳中和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放在整个人类社会,包括中国自己的历史这么一个发展大的趋势里边去理解。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3:54
    邹骥:
    第三点,实现这个目标,在中国的体制下,在中国的国情下,地方的实践是尤为重要的,再雄伟的目标都需要地方政府、地方实践者、企业、居民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来努力,所有国家的意志,国家的努力,最后都是要由地方来实施、落实。现在习主席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已经帮我们确定了这个目标,现在我们能走多远,能走多快,确实应该逐渐地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地方,有大量的实际的实施问题,都是地方直接面对的,这里面包括地方产业发展的方向,包括地方的土地怎么使用、怎么管理,包括地方的建筑、基础设施、交通、能源怎么去安排,包括地方的财政怎么去安排,怎么培养新的税源,怎么去花好公共财政,也包括地方的招商引资,还包括地方老百姓的民生等方方面面,都跟这个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3:54
    邹骥:
    所以今天我们这个论坛以地方转型和地方实践为主题,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的。我知道现在我们地方的政府和很多地多的专家以及企业,他们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地方发展规划,来寻找地方走向碳中和、碳达峰的路径,我也希望今天这个论坛能够为这样的讨论、这样的思考做出贡献,在这里我预祝今天的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4:17
    朱民:
    首先感谢论坛的邀请,我很高兴有一个机会和大家做一个沟通和交流,特别感谢邹骥能源基金的邀请,我借这个机会把我的一些观察给在座的各位嘉宾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会议给我的一个题目叫“未来已来:碳中和给我们开拓了怎样的想象空间”,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我很高兴就这个题目和大家做一个沟通。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做了郑重的承诺,刚才两位领导都说了,总书记在联合国上的承诺,而且到2030年也定了一系列的指标,这都是很郑重的承诺。这张图很简单地把这个承诺的含义以及它给我们的空间展示了出来,左边这张图是一个时间的维度,到2030年峰值以后就是急剧的下跌,到2060年,这个斜率是非常陡的,这个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欧洲国家在1990年碳峰值到2050年碳中和,有60年的时间,我们只有30年的时间,所以掌控这个管理过程的平稳和安全,这是政府的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表明这个变化的剧烈性和急剧性。(张兴龙/摄)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4:18
    朱民:
    这张图是一个空间的图,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曲线是我们的GDP增长曲线,我们估计到2060年我们的GDP还会翻两番,从现在的人均GDP1万美元涨到4万美元,我们人均GDP在增长,但是一次能源消耗基本会持平,这是什么空间,这个空间就是科技创新市场的积极性、政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4:18
    朱民:
    欧洲国家从碳峰值走向碳中和的时候,它人均GDP已经是3万、4万美金了,同时它的服务业已经占了GDP的75%以上,它的增长只有2%,所以它的能源消耗已经相对很低了,排放已经处于一个低的均值,所以它走向中和相对技术容易。而我们还是一个新型经济国家,还在发展,还要翻两番的GDP,在这个情况下对能源的依赖度和消耗仍然是很大的。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要实现碳中和,这个任务是极其艰巨的,这个空间其实就是科技,就是政策,就是市场的力量。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4:19
    朱民:
    下面这个曲线就是我们的碳排放,碳排放几乎从2030年开始就逐渐逐渐地下降到为0,但是不是0,因为我们的GDP还在增长,所以这个空间是一个什么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科技空间,是能源革命空间,所以这两个维度就把这个任务的艰巨性、挑战性以及给我们未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就给讲清楚了。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4:19
    朱民:
    我们具体看几个例子,第一个,能源,现在中国主要的能源是煤,煤主要占了总消耗量的61%左右,但是到2050年标准能源消耗会下降,但是主要的结构变成了光能、水电、核能。煤还有一点,那是因为有碳捕捉技术,为了电网的稳定,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大家想想山西和内蒙煤没有了,这个省的经济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长期以来我们靠煤发展的钢铁、水泥、玻璃等等行业,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4:20
    朱民:
    当煤没有了,转向电以后,我们举交通为例,我们看到交通能源的来源在2050年的时候,氢能会逐渐产生,因为一个50吨的重卡装了电池就要装11吨,走不了500公里,就不能从海南开到哈尔滨,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航空主要还是生物原料,因为是密度的原因,因为空间有限的原因,所以在交通上直接的能源消费结构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 中新网报道
    2021-05-18 14:20
    朱民:
    所以我们定了很好的计划,要求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要占到现有汽车产量的40%,我们去年销售2500万辆车,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到2030年估计达到3500万辆左右,所以也就是说我们有1300到1500万辆车是电动车,那是一个巨大的数量,整个汽车行业根本上被颠覆,大家知道汽车产业极强的,全世界新能源车占传统油车的比重现在平均是4.17%,国家政策希望在这方面突破,利用我们在这方面的优势把它作为中国的基础和有竞争力的产品走向世界。但是我刚刚说过了,车不但是从油转向电,而且是从电转向氢,这个产业将又一次被颠覆,所以这个是很大的变化。
加载更多

边看边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