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8日 20: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解说】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的灵渠,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它长约37千米,静静流淌了2200多年,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并在连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说】灵渠因运粮而开凿,凿成通航于公元前214年,沟通了湘江与漓江,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是中国从古至今连接中原与岭南地区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也是集运输、灌溉、防洪、生产生活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系统水利工程。直至20世纪30年代,当地出现现代铁路后,灵渠的运输功能才渐渐被取代,而其防洪和灌溉等功能,时至今日依然在发挥作用。
【同期】中共兴安县委党校讲师 唐中立
因为陆路和铁路的发展,(灵渠)它水路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现在逐渐它的功用是在灌溉和旅游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这2000多年来,它一直是南北水路交通的一个要道,因为我们兴安是一直处在湘桂走廊的“咽喉”要塞之地,大家都知道,水路在以前它是最便捷的,也是最便宜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速公路,别看我们灵渠只有这么狭窄,但是如果它连绵不断地运输,它的航运能力是非常大的。
【解说】深秋时节,乘船泛舟于灵渠北渠之上,穿越千年的古老运河与周围秀美的山水美景交相呼应。唯有岸边沧桑的古树、斑驳的石碑,才让人将这份柔美与其承载的厚重历史联系起来。
【解说】在灵渠博物院内,一尊出土于兴安县溶江石马坪汉墓群的胡人俑亦是灵渠厚重历史的见证者。这尊胡人俑身做顶灯状,高高的鼻梁,显示他是高加索人种。跟他一起被发现的,还有玛瑙、水晶珠、琉璃珠等来自波斯的珍贵物品。
【解说】这些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既证明了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与波斯湾沿线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也说明了灵渠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组成节点,在中国与海外的文化往来、物资交流中曾起到积极作用。
【同期】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博物馆原副馆长 陈兴华
1983年,我们在灵渠岸边的石马坪汉墓就出土了一尊胡人俑,胡人俑的出现,告诉了我们一件事,就是说过去在沿海的广州、合浦,这一带沿海有不少的胡人俑出现,在中原也有胡人俑像的出现,那么这些海外的胡人俑,就是胡人,是通过哪条道到中原的呢?灵渠岸边胡人俑的发现,至少说明灵渠是海上丝绸之路通往陆路到中原的重要节点之一。
【解说】灵渠周边有着古老而丰富的农耕文化,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这些农耕文化,造福了灵渠周边的民众,也通过灵渠传播到海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
【同期】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博物馆原副馆长 陈兴华
不少的越南使臣,记录了他们在这个两岸当中,发现灵渠两岸的居民会建造一种“翻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筒车和水车,它可以抬高水位,也不要人力去动,它就通过水流的冲击解决这个抬高水位的问题,非常的科学,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这个记录里面,越南使臣不仅仅记录了“翻车”,还记录了当地的居民把山上的石头烧成石灰,撒在田野里面,让这个谷物倍增。这种优秀的农耕文化,通过越南使臣的记载,传播到了海外,这是灵渠两岸的居民,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所以说通过古代的丝绸之路,一直下来到明清时期,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现象。
【解说】灵渠以灵巧著称,因而得名。灵渠的科技创新主要表现在科学选址、“泄水天平”精准分流、“弯道代闸”、陡门设计等方面。灵渠是运用河道水流运动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也完全符合现代工程水力学、航道水力学和水工建筑学的理论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期】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博物馆原副馆长 陈兴华
在灵渠的分水大坝上,它不是常见的直面水坝,它是一个人字形的水坝。第一水坝的前端它有个铧嘴,它可以抵御洪水的冲击,第二人字形的时候它就延长了过水量,延长过水量就保证了大坝的安全。它还有些细节,比如说基础,它是用松树来打基,当地有句话叫“水浸千年松”,松树越在水里面,待(保存)的时间就越长。那么松树的上面,引水的这一面,用大块的条石来进行砌筑,在条石之间,两块石头之间,它有当地人叫“铁码子”,也就是榫卯结构的这么一个物件,让整个大坝连成一体。
【解说】穿越千年岁月长河,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三级联动,正积极推进灵渠保护提升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起始于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的平陆运河正呼之欲出,这条通江达海的新运河建成后将开辟珠江—西江第二个入海航道。
陈沿佑 杨陈 广西兴安报道
责任编辑:【彭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