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4日 21: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10月24日,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平行分论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传承与创新”在成都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找到新的传播方式和创新元素,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上世界舞台等话题展开探讨。
国际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欧洲著名汉学家巴得胜教授在视频演讲中表示,纵观人类历史,国际文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促进彼此更好地了解。
【同期】比利时根特大学东方语言与文化系终身教授 巴得胜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全人类的问题,解决我们现在有的问题,没有互相帮助是不可以的,互相帮助的基础,可以说是国际文化交流,这样我就可以希望我们将来有更多的机会,互相了解,互相指导,互相帮助。
【解说】来自美国的宋雅兰认为,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符号,可以通过多传播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提升中国在海外的亲和力和认同感。
【同期】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历史系教授 宋雅兰
使用好大熊猫这一符号的最好方式,是配合具体的外交措施,或者环境保护方面的举措,只要将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大熊猫成为一个非常有力的象征,提升人们的好感度。
【解说】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传播内容上要因地制宜,满足华文媒体住在国受众需要。《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认为,海外华文媒体要在内容上改善文风,实事求是,讲好小人物有血有肉的故事。
【同期】《亚洲周刊》总编辑 邱立本
我觉得传播中华文化以及中国国外形象的建立,要重视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叙述普通人的故事。比如中国在全球建的很多基础建设,从欧洲到非洲到东南亚,他们对(当地)普通人民的影响,带来什么益处,那我们应该好好去挖掘一下。
【解说】论坛上,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发表演讲。于丹表示,华文媒体是中西方沟通的桥梁,跨文化交流是海外华文媒体可以做好的事情。他们不仅面向华人,而且真正有力量去影响更多当地人士,让他们见到一个可亲的、可信的、可敬的中国的形象。
【同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丹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的价值在今天要做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对海外传播也是一样。所以我认为跨文化传播就是找到诸多对话,找到文明共生,更多地消除文化成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心平气和,文明互鉴,我觉得这个是海外华文媒体可以做得最好的事情。所以希望海外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在故事中做到民心相通,让中国人的价值观融合在生活方式里,真正在世界上得到一种有效表达。
记者 吕杨 成都报道
责任编辑:【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