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湟源排灯是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的一种民间节日灯彩艺术,起源于商号广告牌灯箱。历经200余年,湟源排灯逐渐发展成有底座、图案,形式多样的灯彩艺术,汇集了木工、绘画、皮影等多种艺术,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解说】79岁的杨增贵老人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的传承人,孩童时期他就跟在做木工活的舅舅身后帮忙,对木工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地开始接触排灯制作。
【同期】湟源排灯国家级传承人 杨增贵
那个时候舅舅家有做好放着的排灯,我有这个爱好,就按照它原本的样子做了一个,闲了没东西做的时候,我就拿一片板子画个样子做一些雕刻,对于雕刻(我就)很喜欢学。
【解说】排灯的制作极为精细考究,选用上好的木材,通过打磨、雕刻、拼接做出框架,在宣纸上精心设计并绘制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后,再将画面与已经制作好的框架相结合,放置蜡烛或是灯泡点亮。每架排灯以连环画形式,集中展现一个故事或某段情节,场面活现,栩栩如生。
【同期】湟源排灯国家级传承人 杨增贵
(做排灯)设计是最重要的,设计排灯要考虑材料的尺寸,不然就会浪费料,画面也多种多样,有四大名著,民间的传说故事也有很多。(我)做的排灯也多,样式、画面、灯光、排灯的式样各方面都有很多进步,(在)以前的老式排灯(基础)上,可以说改进了一步,画面上放的皮影等种类也增加了。
【解说】湟源排灯走出去,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技艺,与各地文化间的交流更是让湟源排灯有了进步的空间。
【同期】杨增贵徒弟 吴生贵
十几年以来跟着杨师傅做排灯,收获很大,在排灯制作方面到处参加培训班学习,这些方面我们走出去了,外面其他地方的非遗参加的培训、参观对我们做排灯起了很好的作用,回来以后我们也按照外面参观感受的这些我们也应用到了排灯上制作。
【解说】杨增贵老人从四五十岁开始收徒弟,给他们传授做排灯的技艺,湟源排灯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是他在耄耋之年依然坚持传承的重要原因,他不想让这门手艺失传,而他的徒弟们也在其中感受到了传承的意义。
【同期】杨增贵徒弟 张世全
(湟源排灯)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传承对我们这些传承人来说有很大的责任,所以应该说把这个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得更好,更美丽,做到更强,我心里也有很大的信心。
记者 祁妙 青海西宁报道
责任编辑:【吉翔】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