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播报》节目致力于以"中新视角、国际视野"带给广大网友新鲜丰富的新闻资讯、深入独到的新闻解读。于每天中午前和网友见面。五至七分钟的节目涵盖时政、军事、财经、社会新闻,及海外华文媒体评论。带您在较短时间内速览最新的新闻资讯。
分享到:
节目文稿

  各位好,欢迎收看《中新播报》,今天是5月19号。我是主持人陈虎龙。最近,微博上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舌尖上的中国2》。在万众期待中,《舌尖上的中国2》可谓携雷霆之势,再度出击。可刚一着陆,就被火眼金睛的观众看了个通透,大家的讨论声中,透着 “自豪+敏感” 的复杂情绪。别管是流口水示爱还是谩骂嘲讽,吃都是我们对抗全球化最有力的武器,很多网友也发出疑问,纪录片到底该怎么拍?

  解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共分8集,前七集依次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每集50分钟。制片方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相比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2》在拍摄制作上更加精致大气,美食范围也更广。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季的播出却让不少观众从猛咽口水变为狂喷口水。5月12日,植物学博士顾有容微博称《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脚步》中爬树取蜜的镜头“造假”,瞬间引起轰动。虽然该集导演回应称,这种拍摄手法为情景再现,爬树的事是的真的,只是出于安全考虑才“换树”, 并表示国际纪录片也会采用这种拍摄手法。解释归解释,但很多网友还是心存疑问,这说法靠谱吗?

  同期: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何苏六

  国外已经很成熟的拍摄手法 有多种原因吧,有些事情可遇不可求,所以肯定要情景再现,有的东西已经消失了,包括最早的纪录片 《北方的纳努克》其实也都是那种生活也是人来再现的 还有一些当然为了更好的视觉效果 它这种情景再现或者一种调度式的设计拍摄是太普遍了。

  它终究不是一个科学类节目 也不是一个极限竞技类节目 导演这样处理设计还是很国际化很专业的来做的

  解说:如果说第一处“穿帮”是出于对影片主人公安全的负责,这还有情可原。那第三集《时节》中讲述飞鱼的段落,竟五个镜头照搬了BBC纪录片的素材,这更让网友吐槽:拿来主义,太没节操。那按照纪录片拍摄的国际惯例,这真的是没节操吗?

  同期: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何苏六

  纪录片当中拍摄过程当然需要真实的最好都是自己原创的 我觉得做成商业片以后 市场化运作以后,有些东西流水线的生产分工协作 甚至有些素材通过这种手段获得来作为片子素材来剪辑太正常不过了 国内很多片子拿到国外去买 他们都当素材用了 那里面都是咱们的作品 最后他们都是二度创作 这种例子太多了。

  解说:舌尖2的小插曲不断,让观众有点没了胃口,但《舌尖2》的导演们似乎还真就没把吃当成一回事。从首集《脚步》中讲故事的“戏份”就有替代美食“挑大梁”的意思,再到第四集《家常》中,美食彻底沦落成了“打酱油”的命。舌尖迷们面对饕餮盛宴变苦情狗血剧的翻转,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拍美食纪录片干啥必须讲故事?

  同期: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何苏六

  如果做美食收视率可能更高 现在加入人以后他们肯定是有一定风险的.可能以后纪录片可能做的更纯粹 分类可以更加清晰 边界更加清晰 美食类的节目纯粹讲美食 人物类的节目就讲人物 关键可能真的那么去做 我觉得有些作品 它的本来可以达到的东西它可能又会显得单薄。

  解说:《舌尖2》在第一季大获成功的前提下,包含了许多观众的期待。它不仅触动了人们的味蕾,也引发了人们的乡愁,而第二季却让网友倍感失望,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边界模糊引来板砖无数。其实,舌尖上的“美食”也好,“感动”也罢,纪录片创作其实没有一定之规,观众只是希望能看到更为纯粹的表达,情感与美食的混搭需要有个度,情感是依附与美食而存在的,绕过美食的感动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标题:杭州环保局称污染物未进入富春江

  口播:饮用水安全可真是十分敏感,最近浙江杭州又出现了一起化学污染事件,这事儿想不引起大家关注都难,我们赶紧看看。

  解说:18日凌晨,浙江杭州桐庐县境内320国道富春江镇俞赵村路段发生一起四氯乙烷运输车侧翻泄漏事故,部分四氯乙烷流入富春江。经核实,泄漏的四氯乙烷约25.8吨,约有 8吨左右流入附近溪沟,该溪沟距离富春江2公里左右。据介绍,四氯乙烷属中等毒性物质,可引起肝、肾和心肌损害。事故发生后,当地环保部门设置8道围坝拦截,防止污染物扩散。目前除第一道围坝内有残液外,其余七道围坝内均无污染物残留。另据浙江省环保部门的最新监测数据表明:富春江桐庐至富阳窄溪大桥断面以及事发地水沟入富春江出口处均未检出该污染物质。而富阳市18号中午12点实施的暂停供水紧急措施也于3小时后恢复正常。尽管如此网友们仍然表示惊魂未定,希望建立后续实时监测,最好能定期公示监测结果,要不然还是不踏实,而且危险品运输管理也得加强,这才是问题的根儿,必须得抓住。

  标题:2017年英语退出高考系误读

  口播:高考快要到了,英语怎么考这个问题,对很多考生非常敏感。近日,网上不断传出高考改革方案落地的消息。昨天北师大教授顾明远一篇题为“2017年英语将不再进入统一高考”的媒体报道再次将高考英语改革推向风口浪尖。

  解说:

  近日,有媒体报道,北师大教授顾明远在杭州透露,英语将不再和以前一样,集中在6月7、8日统一高考,而是由社会机构组织考试,学生高中三年可以考多次,成绩和大学英语四六级一样分等级,全国都如此。而高考招生时,不同的学校会对英语提出不同的等级要求。该说法18号被各大网站转载,并大都以2017年英语退出统一高考为题。对此,顾明远表示,网上的说法属于媒体误读,自己并没有肯定教育部最终的方案是2017年英语退出高考。只是向媒体透露,此前在考试委员会的相关会议上,我们探讨过英语高考改革的问题,大家提出,未来英语成绩不应纳入高考总分中,最好按等级考试,通过社会化的考试形式,进行一年多考。”

  18号,教育部就此事作出了回应。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事关千万学子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十分重要、十分复杂,也十分敏感。方案确定后,教育部一定会及时发布,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方便考生和家长了解。

  标题:北京首个P+R立体停车场:299个车位服务百姓

  口播:现在大家出行,对时间非常敏感。很多人出行时,先把私家车停放在地铁站停车场,再乘坐地铁出行的方式,已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北京市交通委近日消息,通州北苑将改造一座4层停车楼,预计本月底开工,年底投入使用,这也是全市首个P+R立体停车场改造项目。

  解说:所谓 P+R,就是将私家车停靠轨道交通站口,乘坐轨道交通前往目的地。北京市交通委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在5号线、八通线、4号线、房山线、昌平线等地铁沿线累计建设了30个P+R停车场、建成停车位5155个;2013年,在地铁14号线张郭庄站、园博园站等站点累计建设了10个P+R停车场、建成停车位2797个。通州北苑站P+R停车场由公联交通枢纽建管公司运营,这是北京P+R停车场两个运营商之一。经过立体停车场改造后,这里将矗立起一座4层的停车楼,停车场总建筑面积达6389平方米,总停车位为299个,其中机械停车位231个,地面停车位68个。而其现有车位仅140个。此外,京投公司运营的4号线安河桥北、大兴线新宫、昌平线西二旗、八号线霍营这4个车站的P+R停车需求量也很大,在高峰期已足额停放,出现了停车位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也将进行改造,建成后将增加车位约1200个。有网友说,北京市首个P+R立体停车场改造项目,好事一桩啊,给通州的老百姓送福祉来了。也有网友说,最好将八通线通州段,其他车站都改成P+R呢,现在杯水车薪啊。

  标题:台湾粽叶猪肉糯米价格齐涨

  口播:视线转向台湾,端午节吃粽子一直是国人的习俗,在节日前夕,居高不下的粽子价格让人最为敏感。在台湾,随着粽叶等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粽子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解说:猪肉、糯米价格高涨,肉粽业者几乎抵挡不住,加上今年粽叶收成差,粽叶价格持续上涨,有肉粽业者撑不住,日前悄悄调涨。

  同期:肉粽业者 罗惠娜

  钱差很多,主要是什么?主要是叶子啦 还有花生 糯米 ,跟那个猪肉都涨了 调涨了。

  解说:受到去年风灾影响,竹林面积减少,加上雨季来的慢,竹叶的成长速度,慢了近一个月,市场量少,每台斤涨到85元,是十年来的新高价。

  同期:粽叶业者 黄正雄

  所以今年很缺吗?今年缺啦,量减多少? 量就快全没了有水灌溉就稍微有啦,如果都完全没水就没叶子啦

  解说:今年市价高涨, 不少民众改买进口粽叶, 但进口粽叶的香气较差, 蒸煮出来的粽子, 没有竹叶香气。

  同期:粽叶业者 黄正雄

  没香气人家煮一下肉粽味就出来了

  进口的煮了也没味啦

  解说:猪肉、糯米、香菇、花生, 今年价格都只涨不跌, 平均每颗粽子的成本, 至少增加五元, 就连瓦斯也在上周涨价, 现在肉粽业者拼命苦撑, 只怕高涨物价, 回不去了。

  结尾口播:今天的节目 我们说了很多有关敏感的事情。《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后,收视率比第一季还要高。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么一部表现中华美食的纪录片,却被部分境外媒体推到“政治宣传”的高度,这也太敏感了吧。如果按照这种逻辑,美国人满世界推销可口可乐,开麦当劳和肯德基,是否也是一种文化政治呢?推广这样明显带有美国大众文化标记的饮食,与一部中国纪录片比起来,是否更是一种“舌尖统战”呢?好的,以上就是本次节目所有内容,感谢收看,更多精彩新闻欢迎点击中国新闻网和中新视频微博。

关注
主持人介绍
  • 陈虎龙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本科、硕士,曾任深圳大学教师,北京电台主持人比赛全国四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