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是人类踏上南极点100周年纪念日。中新社特派记者阮煜琳正随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踏访南极。在搭乘“雪龙号”科考船赴南极途中,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就已经展开。记者用镜头记录了科考人员采集海水进行实验的工作。
【同期】雪龙号海上实验工作人员
2011年12月14日,是人类踏上南极点100周年纪念日。中新社特派记者阮煜琳正随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踏访南极。在搭乘“雪龙号”科考船赴南极途中,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就已经展开。记者用镜头记录了科考人员采集海水进行实验的工作。
【同期】雪龙号海上实验工作人员
记者:那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么,主要是用于什么呢这个实验?
船员:我们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去反映整个海水它的一个生产,就是生物固定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简单就这样子。
记者:你们收集多少啊,每天都收集么?介绍一下。
船员:每天要早上八点、晚上八点各采一次,那么每次要采大概30几升的水。
记者:这一路都要采么?
船员:对,一路都要采,一直采到中山站,这样因为可以从一个,天津到中山站的跨度的纬度很大,这样就可以从一个大尺度、大空间上去反映它的生产力的整个变化过程。
记者:主要想了解海水的什么呢?
船员:就是海水生产力的一个能力,因为生物固定二氧化碳能力,是现在就是跟碳水化是紧密相关在一起的,尤其是现在这种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海洋学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所以,那生物固定碳的能力,其实也就反映了大气二氧化碳有多少能够进入海洋,因为海洋它是大气二氧化碳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一个储库室。
【解说】收集完深海水,科考人员就开始实验了。
【同期】科考人员1:好了,你看他现在要固定这个,首先介绍一下这两种试剂是什么?
科考人员2:碱性碘化钾和氯化锰。
科考人员1:碱性碘化钾和氯化锰,他们两个就能把氧气固定。你看现在已经有了这种,就是类似果冻的颗粒物、絮状物产生了。通过这个反应就能把它里面的氧气固定下来。然后,混匀,保证充分把这个氧气全给反应掉。
【解说】在漂泊在大洋的航船上进行实验,条件有限,环境艰苦,但这丝毫不会妨碍科考人员的工作热情。
【同期】记者:您能介绍一下情况么?
科考人员:一般来说在近岸的一些海域,它的生产力会比较高,所以水一般来说都比较混浊,水里面含有一些有机质的含量会比较高一些。可在大洋来说,它的生产力相对比较低,那反映出来就是海水它产出的水比较清澈一些,相对来说的话。一些大洋区相对于近岸来说 是比较贫瘠的,可以这么来说,就是整个水域没有那么肥沃,相比近岸来说,这边肯定没有这么肥沃。
【解说】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罗尔德•阿蒙森和他的探险队到达南极点,成为登陆南极点的第一人。中国对南极的探索始于1984年,并先后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三个科考站。
特约记者阮煜琳 雪龙号报道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