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漆剥落的老屋里,衣着朴素的老者,坐在堆放了各色颜料的台前,反反复复涂抹、印制,旁边竹竿上,晾着朴拙的叠叠年画……静好,安稳,繁嚣世事,淡然而去。这样的画面,这样恪守画生活的艺人在河南开封朱仙镇随处可见。
虽偏居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开封一隅,古朴的小镇却名扬天下,使其拥有美誉的就是这里流传的中国最古老的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
油漆剥落的老屋里,衣着朴素的老者,坐在堆放了各色颜料的台前,反反复复涂抹、印制,旁边竹竿上,晾着朴拙的叠叠年画……静好,安稳,繁嚣世事,淡然而去。这样的画面,这样恪守画生活的艺人在河南开封朱仙镇随处可见。
虽偏居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开封一隅,古朴的小镇却名扬天下,使其拥有美誉的就是这里流传的中国最古老的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明清两代,朱仙镇的年画作坊最多时达300余家,年画行销各地,影响深远。
同期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郭泰运:在旧社会的时候,利润大,到年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得贴。
据统计,开封及朱仙镇年画艺人创作的老版年画大约有500多种,迄今幸存的历史老版约有100多种。仅从众多历史名店著名商号来看,时代的烙印显而易见——“天义德”、“万同”、“天成”、“云记”……品读着这些老店的名称,如同品读着一本厚厚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史册,沧桑、厚重。
经过千余年来民间艺人的辛勤劳动和创作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形成了它的艺术特色:线条粗犷,粗细相间;形象夸张,头大身小;构图饱满,左右对称;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严肃端庄。其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
同期声 河南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组组长 李中华:这里边有很多故事,也可以说每一张木版年画里边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我觉得拿到现今还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朱仙镇木版年画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炮制工序,制作工艺十分讲究。普通年画以黑、黄、红、丹、绿、紫6色,先淡后浓,依次套印而成。高档年画与神像画人物之眼眸、胡须、服饰需加套水墨、金粉,套色可多达9遍。千百年来,艺人们世代承袭、师徒相传,沿用至今。
对于民间艺人来说,木版年画是老辈儿传下来的,不能放弃!他们把印制年画看得很重很重。毕竟,这源自民间的吉祥物是不可替代的。民间艺人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们在沉重和辛劳中,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默默地耕耘着。
开封市博物馆里有位年画大师叫郭泰运,今年87岁高龄,他是目前年画艺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13岁就在“云记”门神老店当学徒,74年来,他把自己的精力都倾注到了年画上,可以说是木版年画荣衰的见证人。也正是他,不断探访散落在各地的朱仙镇木版年画遗作,复制出了近百幅作品和200多块画版,成功地续接了木版年画的印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代表人,讲起木版年画中的道行,滔滔不绝,条理清晰,再看他印起年画时的麻利劲儿,真感觉不出他已经是位耄耋老人。
同期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郭泰运:现在你看咱们出这个大部分都是群众喜爱的,纳福、吉祥、如意,都是这一类的,过去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驱邪、除鬼、保佑,净是这一类。
在朱仙镇赵庄乡,张廷旭家是远近闻名的木版年画世家,镇里90%的画版都出自他家,曾吸引了40多个国家的友人前来陋室探访传承人和年画。而家庭作坊就藏身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一家老小常年累月地印制年画,为生活,也为传承。眼下,赵庄乡印制年画的家庭,仅剩他们一家了。在朱仙镇,也是屈指可数。
近年来,老一辈艺人行将故去,年轻人愿意学的越来越少,传了上千年的年画印制手艺,似乎不太“吃香”了。就是顶尖级的年画大师郭泰运,也才收了十几个徒弟,9个子女中没有一人愿意跟他学技艺。
老辈艺人说,老的制作工艺,全靠手工,成本高;并且,年画用的都是白纸,现在人们觉得不喜庆,喜欢用红纸;再者,以前家家户户过年都要贴年画,年画是消耗品,需求量很大,现在很多人都是买来用作收藏和装饰,需求量很有限。
同期声 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 王才:朱仙镇木版年画虽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知名度很高,但它的内容包装,都与现代的需求有差距,有时候甚至觉得有失身价。内容包装上的局限,决定了它价格的低廉。很多从事传统木版年画经营者,一年来辛辛苦苦赚不了多少钱,只是赚个辛苦钱。
如今,史称“世界绝活”、“国宝”的朱仙镇木版年画,逐渐失去了实用性,甚至有人认为“过时了”。那么,它究竟该何去何从,老辈艺人认为,传统就是传统,要原汁原味地传下去,哪怕将来只能作为一个历史资料留存。年轻的传承人则认为,年画应该从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于是,水浒108将英雄谱便跃然纸上,木版年画长卷、书籍、个性化邮票、家居装饰工艺品等等新产品,也陆续在争议中问世了。
同期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郭泰运:有很多人给我建议,说你创作一部分福娃了啥的,能卖得很多,我说不能,因为啥了,传统东西,如果你把那掺到里头,弄得年画也是不伦不类的。年画的最后归宿,我说,也无非是,将来年轻人,或者是学生们小孩们知道,哦,啥啥(什么)时候这一段有这个年画,过去是咋咋着,知道这都行了。
同期声 河南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组组长 李中华:把它精品地打造,从形态上打造,从包装上来打造,然后让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同期声 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 郑海涛:我们先把传统的东西先给继承下来,好好地继承下去,然后根据我们的一些想法,现在人的一种理念,再去改变它。
2002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把突破口放在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上,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以它为龙头的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也已经启动。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当地有远见者还注册了商标,申请了专利。
但愿它那些古老精湛的技艺,那些优美的传说和给人启迪的寓意,以及它与生俱来的吉祥和喜庆,都永远地流传下去。(完)
制片人 陈 晓
王玉平
编 导 门杰丹
摄 像 赵杰
王鹏远
配 音 李越
制 作 赵杰
王鹏远
监 制 吕振亚
余瑞冬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