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闭
在北京的南锣鼓巷,时常能够看到这个老外的身影,他不是游客,而是这里一家创意品店的老板,同时,他还是南锣鼓巷首届创意文化节的发起人。
采访:我不是一个有计划的人,我就是突然有一个想法,有一天我看到这么空的一个店,然后就想自己干点什么。最后我就要了这个小店,不知道做什么,刚开始想卖些艺术品,后来突然有一天想到了文化衫。
在北京的南锣鼓巷,时常能够看到这个老外的身影,他不是游客,而是这里一家创意品店的老板,同时,他还是南锣鼓巷首届创意文化节的发起人。
采访:我不是一个有计划的人,我就是突然有一个想法,有一天我看到这么空的一个店,然后就想自己干点什么。最后我就要了这个小店,不知道做什么,刚开始想卖些艺术品,后来突然有一天想到了文化衫。
解说:这个在中国开店做文化衫的老外是个地道的英国人,1993年,他来到北京,一下子就被这里的文化,这里的人,这里的街道深深吸引,于是他决定留在北京,并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江森海。
采访:刚开始比较穷,不认识人也不认识中文,但是也没遇到特别苦的情况。当学会一些中文我就觉得这个城市挺适合我的。人的性格跟我有点像。找到这些胡同,开始学这些历史文化,我觉得很有意思,就不想走。
解说:生活在北京的江森海偏爱胡同,他吃在这里,住在这里,小店开在这里,胡同已经成为他在北京生活的重心,京味文化也成为他的灵感和创意的主要来源。
采访:我看到一个老外穿一件衣服写着:我登上了长城。那一款从1993年到2005年没什么变化,我觉得北京更需要一个合适的更有代表性的更好玩的一些文化衫,能代表北京的一些文化,一些特色,然后我就开始去想。就从那天看到那个文化衫,就看到了一个市场的机会。我的灵感就是来自生活,所以这些设计都会跟我的生活有关系。
解说:寻找创意的江森海喜欢胡同,他的家人也同样喜欢这里,但是,有一天在胡同里住的好好的江森海一家却决定搬家了。
采访:我为什么走,是因为我没办法买那个四合院,因为是公房,如果是私房的话我也买不起。我现在有4个孩子,我不能一直在租房,所以后来我就决定要买房,然后我就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我一直喜欢和平里,和平里是一个特别好的地方。
解说:江森海把家安在了和平里,但他的公司还依然留在南锣鼓巷的胡同里,所以江森海每天一大早都要骑自行车到他熟悉的胡同上班。
采访:其实我还是每天都在四合院,因为我办公室就在胡同,而且每天都在这边混,我还挺喜欢。我大部分时间还在胡同里。有一天我能回到胡同我肯定回到胡同,但是得多赚点钱才能买得起。
解说: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18年的老外,江森海戏称自己是个北漂,还是个名副其实的“洋北漂”。
采访:要是在伦敦待了18年,说了一口流利的伦敦话,那么你就有英国国籍,因为按照咱们国家的法律就是这样的,过了5、6年你就可以拿到英国国籍。你就算伦敦人。但是老外在北京还是老外。
采访:中国也有很多北漂的,北漂也不容易,去别人的城市,学别人的文化,北京很多外地人,我是一个洋北漂,我觉得自己心态还是挺好的,我可以说比较骄傲,做一个北漂也不容易。自力更生,自己到别的国家生活。学习文化,开公司是一个比较牛的事。
解说:江森海把自己称为洋北漂,但他并不觉得漂泊,北京让他有“家”的归属感。
采访:我做不了一个正式的北京人,我还是一个老外,但是我心里觉得北京是我家。我老婆在这认识,孩子在这生的,我在这开公司。其实是我一半的生活,我现在38岁 在这19年,差不多一半时间。我心里觉得这是我家。我的生活、公司、朋友、家人都在北京,我不想离开这。到退休还是会留在这。
解说: 把家安在北京,把爱留在北京,在北京还有很多和江森海一样的“洋北漂”,他们可能被这里的文化吸引,可能被这里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可能只是喜欢这里的某个胡同,某种性格,最终他们留在了北京,成为这里的一员。
字幕:据统计,在北京生活和居住的外籍人士大约有1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0.63%,预计到2020年在北京居住和生活的外籍人士将有望达到60万人,将占到常住人口的3%以上。
(编导 闫欣雨 摄像 相玉祥)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