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科尔沁沙地治理:绿进沙退 果木成林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8日 22: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锦绣海棠种植户安凤霞对今年的收成很满意,最近一段时间,她都忙着与工人一起采摘水果,这些甘甜多汁的锦绣海棠将被打包发往中国各地,部分还将销往海外。令她感慨的是,身边的这片果林,在二十年前还是寸草不生的漫漫黄沙。

  【解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嘎查的这片果林,地处中国第二大沙地--科尔沁沙地腹地。希伯花嘎查往南125公里,就是科尔沁左翼后旗努古斯台嘎查,当地村民春梅家种的580亩地沙化严重,一家6口人没有稳定收入。2014年,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启动,春梅将沙化严重的土地流转给国有林场,流转补偿款用来养牛;丈夫也加入生态护林员行列,沙地上栽种的松树成了她们家的“绿色银行”;通过各项生态扶贫措施,春梅一家如今年收入已经超过12万元。

  【同期】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努古斯台嘎查 村民 春梅

  1年(的收入包括)卖牛,然后我老公(做)护林员,(我)还打工,比以前的话条件好多了,花钱(这方面),也比以前有钱花了。

  【解说】受困于贫瘠沙地的群众摆脱了往日窘境,昔日黄沙被植被覆盖……长期关注当地生态建设的摄影师华维光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之一。8年时间,深入沙地拍摄的次数连他自己也数不清。翻开华维光的影集,从枯树、沙丘、沙尘暴,到植树、造林、寻沙难,这些不可复制的珍贵影像,就是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最好的见证。

  【同期】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摄影爱好者 华维光

  就是从黄拍到绿,这就是我最亲身的感受,开始是一片黄黄的沙地,现在已经变得很少能看到裸露的沙子了,就都是绿色了,以绿色做底色了现在。

  【解说】官方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对科尔沁沙地进行治理,近年来,沙地生态治理的不断加大,绿进沙退成为常态。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境内,就有2475万亩沙地得到有效治理,3000多个村屯得到全部绿化。而这些的背后,有着几代林业人的辛劳付出。

  【解说】今年54岁的朝克吐是其中一员,干了29年林业工作的他,谈起科尔沁沙地的生态建设如数家珍:锁边造林、织网治沙、生态修复……他都曾亲力亲为。如今沙地变绿,朝克吐却也闲不下来,又将自己投入到研究林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的事业中。他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自己不愿坐办公室,走在自己这么多年栽种下的林木中,是最高兴的事。

  【同期】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林业站站长 朝克吐

  我把自己的家乡绿化好了,从(1991)年到现在,29年时间当中,我感觉我们是努力了,而且我们有成绩了,现在特别有成就感。

  记者 马知远 陈峰 内蒙古通辽报道

责任编辑:【李雨昕】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