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准妈妈缺照顾少营养 媒体吁做"助孕志愿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灾区准妈妈缺照顾少营养 媒体吁做"助孕志愿者"
2009年05月05日 17:28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永兴板房区,准妈妈们常聚在一起聊天
因为丈夫工作繁忙,怀孕8个月的李涵要每天做饭,自己照顾自己 周馨 摄影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距离绵阳市约16公里的永兴板房区,重新怀上宝宝的准妈妈随处可见,即将出生的新生命给人们带来喜悦。昨天,38岁的李涵肚子里的胎儿足月了,她有点迫不及待,想提前把宝宝请出来。

  再次怀孕,固然是最大的抚慰,但一些现象却发人深省。

  只求孩子健康

  李涵是北川县人,地震前在县城里开童装店。丈夫何征雄是北川县民政局的干部,他们10岁的儿子何柯岑在地震中遇难。心爱的儿子走了,李涵和丈夫痛不欲生,唯有再生一个孩子,才能稍减心中的伤痛。

  “刚开始,一点信心也没有。我已37岁,丈夫比我大9岁,年纪太大了。真的以为一辈子我们俩就这么过了。”李涵感叹地说。去年8月,李涵惊喜地发现自己可能怀孕了。两人马上赶去绵阳市妇幼保健院检查,确认之后,两人喜出望外。

  孩子长得并不顺利,5个多月的时候,她检查出胎盘盖住整个宫颈口,医生说可能会早产。夫妻俩害怕出意外,特地去成都的医院做了检查。万幸,7个多月的时候,医生说,胎儿拉高了胎盘的位置,已经基本没有危险。

  怀孕前3个月,李涵每次去绵阳市妇幼保健院检查都乘出租车。700多元一斤的羊肚菌,只要李涵想吃,何征雄就买来给她煨汤喝。他下乡的时候,常常带回几只土鸡,养在板房外,李涵想吃的时候就给她杀一只。

  “这是关键时刻,我只要孩子健康。”李涵有点激动。

  悉心关照母婴

  按照政策规定,汶川大地震中子女遇难且符合再生条件的家庭,怀孕后可到指定医院免费检查、分娩。

  擂鼓中心卫生院院长尹大奇说,仅擂鼓镇符合要求的就有200多人,都有怀孕的意向,有的已经怀上,已经分娩的也有几个。他妻子李燕就是其中之一。

  4月23日,43岁的李燕在绵阳市妇幼保健院产下一个9斤多的女婴。出生后,婴儿呼吸有点急促,目前还在暖箱里观察。尹大奇夫妇至今还没能抱过女儿,只在女儿出生后第5天,经护士长同意,消毒后把手伸进暖箱摸过女儿的小胳膊。

  见记者到来,尹大奇兴奋地给记者看他为女儿拍摄的视频。绵阳市妇幼保健院对地震后再孕再产的母婴关照有加,儿科主任李向明为了照看这个暖箱里的女婴,“五·一”小长假一天都没休。

  关注现实问题

  新生命的孕育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对震后受伤的心灵,无疑是最好的慰藉。但不少住在板房里的准妈妈,缺少照顾,营养跟不上,状况有些令人担忧。

  李涵的丈夫工作忙,每星期回家的次数少得可怜。白天,必须自己动手洗、切、煮,弯着腰在电磁炉上烧菜,李涵说确实有点累。

  孕妇徐春梅的丈夫在外打工,她不仅要照顾自己,还得照看一间杂货店,进货卖货全靠她自己。

  此外,在父母心中,新生儿的到来与遇难的“哥哥姐姐”有很大关系。这些宝宝尚未出世,便承载了太多不该由他们承载的东西。

  李涵对将要出生的孩子期望很多,并都与她遇难的儿子相关:如果生的是男孩,一定要教他调皮一点,不要像他哥哥那么乖,“地震里走掉的孩子,很多都是很乖的,调皮的孩子活下来的多。”还要给他养条小狗,以前儿子考了全班第一,要求的奖励就是一条小狗。他一定要像他哥哥一样,喜欢看课外书……她甚至还想,把遇难儿子的名字给宝宝用。她也知道这样对即将出世的宝宝不公平,但是她说:“我没有办法。”

  此外,还有一些人尝试多次也怀不上,有的怀上又流产了,每一次失败,对饱受重创的家庭都是沉重的打击。

  对这些思儿心切的家庭、孤单的妈妈和带着特殊使命来到世间的宝宝,我们能不能多一些关注,比如去做一名“助孕志愿者”?(姜燕)

【编辑:吴歆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