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镇坪发现野生华南虎的新闻,演变成了一场关于虎照真假的争论。
网友“第一印象”制作的一个GIF动画拉开了质疑风潮的序幕:他对公开的几张虎照进行了缩放,使其中三张照片中老虎的大小基本一致,将这三张照片叠加以后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老虎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但虎本身却纹丝未动,甚至紧贴它头部的三片树叶也没有发生变化。网友们由此得出结论,只有“纸老虎”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而三片树叶不过是为了掩盖纸板边缘而放置的。
后来,网友用到的质疑办法还包括照相器材参数分析(质疑周正龙所持数码相机所能达到的拍摄效果)、色温分析(质疑在绿色环境下,老虎身上的白毛不该呈现偏蓝的效果)、用AutoCAD重建拍摄现场模型(质疑拍摄角度发生变化,老虎却未变化)、实际演练“纸虎照”(证明喷绘打印虎照的可能性,及纸板白色部分的偏蓝效果)等等。然而相比他们,专业人士的介入则少得多。
虎照公布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相关动物专家,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了对照片的质疑。不过他们也叮嘱记者,相关的意见务必匿名发表。傅德志,一位植物学家成了第一位公开批评这组虎照的学者,他以专业知识指出,老虎头边的三片叶子与华南虎的实际大小不成比例。作为专业人士,他的声音显得格外重要。可意见发表不久,这样一位愿意公开身份的学者却被指“炒作”。于是,当记者希望给他做专访时,他一再表示,自己的意见都发表在博客上。“不想让外界认为我想借此炒作。”他说。
除了科研工作者特有的谨慎、低调外,动物学家在不愿公开身份的背后,还有着许多无奈。众所周知,在中国,物种保育工作归林业系统管理。从经费来源到项目管理,这些动植物研究、保育专家们无时无刻不需要林业系统的合作。傅德志的一位学生,在与记者闲谈时曾经无意间提到,自己已把未来学术工作的重点放在南方植物上,而尽量不碰主要分布在陕西的物种。听这番话,我们能感受到他面临的那种压力。还有一位专家坦言,国外科学研究机构普遍不信任国内的研究结果,就是怕出现行政力量干预科学研究的情况。如果是科学家自己取证、组织权威的专家做出判断,恐怕也没网友什么事情了。由此看来,“虎照风波”确是中国科研的一个有趣侧面。
近一个月过去了,权威部门未如公众所期待的那样,为照片真伪做出判断。反而有人提出颇为怪异的论调———既然虎照的争议引发了公众对华南虎保护的关注,这就够了,真和假有何重要?这种看似无害的“伪环保主义”正在把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变成“小资”们茶余饭后的小情小调。物种的保护当然重要,但以纯粹科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发现”本身的真假较之也并不逊色。
能不能别让“质疑”持续太久?